第4章 味極則淡(1)(2 / 3)

可是天下味道,眾口難調,生在揚州抵死不愛吃幹拌麵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我的另一位朋友老馬。

在人生的頭一個20年裏,老馬認為自己不愛吃麵,不愛吃揚州街角的幹拌麵,也不愛吃老字號“共和春”的餛飩麵、“小覺林”的雞絲炒麵、大明寺的素燴麵,一概不愛吃。不僅不愛吃揚州的麵條,甚至蘇州“陸長興”的蝦仁爆鱔澆頭麵,“同德興”的楓鎮大肉麵,無錫“新萬興”的銀絲麵,上海“老半齋”的刀魚麵……統統不愛吃!我逼他陪我吃遍江南麵條,依舊調教不出吃麵的興致,無論多麼傳奇的麵條,吸進老馬嘴裏皆味同嚼蠟!

一個人不愛吃麵到這份上,就像一個人愛吃麵到柯少與皮埃爾的份上,都屬無藥可救吧?

有一年我們在中國西部旅行,乘列車到西安。西安方言是關中口音,比如讀“巷”字不發“xiang”音,念“hang”,與千裏外的揚州口音一致,聽著倍感親切。我在車上大聲發問:西安最好吃的麵條何在?

整節車廂都在低語它的名字:“柳巷(hang)麵!”

柳巷麵自然在柳巷,後來柳巷拆了,三遷其址,如今搬到案板街,緊鄰易俗大劇院。那天早上九點,我候在緊閉的門前,計劃是等到上午十點柳巷麵開張,以第一波客人的身份進店。

未料中途我們離開片刻,十點三十分才走進柳巷麵,排號,領到的是三位數號碼。你倒不擔心自己等得累,隻

怕廚房裏的諸位先倒下,那裏有三個師傅下麵,四個師傅擀麵扯麵,五個廚娘配菜,往白瓷海碗裏盛鹵牛肉,再有幾個雜役上下打點,好像一條流水線上的機械,一旦開動就轉個不停,每個人都忙到額頭冒煙。待我點的特大號加麵加肉的“柳巷麵”端上桌,已是中午一點,冰峰汽水的空瓶排了一打。如此辛苦等來的麵,老馬也忍不住夾一筷嚐鮮,然後,他把整張臉埋進了麵碗。我又驚又怒,驚的是,此人怎生突然轉性?怒的是,我隻點了一人份!

我要去再點一碗麵,鄰座的西安人搖搖頭,他們說,你此刻點一碗麵,再過兩小時也未必輪到。我答,我等得起!西安人說,你等得起,麵館卻等不起。柳巷麵兩點歇業,請明天再來吧。

於是我們在西安多住了三天,每天早上去案板街排隊,點兩大碗加肉加麵的柳巷麵。若將精工細作的江南麵條比作捧在膝上的玲瓏少女,西北的麵條就是肉感厚實的高挑女郎,須得整個腦袋都埋進她懷裏,銷魂蝕骨。

後來,老馬宣布自己是一個麵條愛好者,我們又從新疆過油肉拌麵,吃到宜賓燃麵,兩隻海碗兩張嘴,你一筷我一筷,呼哧呼哧吸麵聲此起彼伏,嚼得蕩氣回腸。原來老馬隻是不愛吃江南細麵罷了,這個發現晚來了20年。

若你也不愛吃麵,興許隻是還沒有遇見屬於自己的那碗麵。

我的國家,從南到北,從東往西,能在一萬八千公裏國境線上每一個節點都吃到的食物,唯有麵條。在一些人眼裏,麵條是一日之晨最重要的一餐,在另一些人眼裏,麵條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主食,在你的眼裏,麵條是伏案熬夜至淩晨,家人奉上的一碗親情,在他的眼裏,麵條是值得畢生追求的美食,明明有千百種滋味,偏偏都喚作同一個名字。

至於在我眼裏——身為一個旅人,如何能夠不愛麵條?

閑時吃稀

吳從周

太祖教育我們說“閑時吃稀,忙時吃幹”,這是中國窮的時候,也適於物價飛漲的如今。忙時能否吃得上幹飯倒也未必,然而吃粥,非得閑下來不可。一則正正經經煮一鍋好粥,比煮飯費勁,二則粥食之妙,也非閑下來不能得意。

在重慶讀書時,北門外有一家飯店,取《周書》“黃帝始蒸穀為飯,烹穀為粥”之句,叫做“穀為粥”。一直以為主人必是雅士,然而往來招呼的總是一口城郊方言的大媽。周圍食肆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倒是這一家堅挺無比,生意興隆。年初回渝,還去吃過一次,免不了又慨歎一番。山圍故人何處是,粥飽空腸寂寞回。

穀為粥的粥食其實平常,無非皮蛋瘦肉粥、鴨肉粥、青菜粥等等,還有哄女孩子的木瓜粥、牛奶粥。一直以為甜粥是專為小孩子準備的,孩童不懂五味之妙,粥裏擱糖才能哄著吃下去。紅糖有蜜香,拌入白粥,一絲絲順著米間經絡融解開去,容易滿足。

小時候讀曹靖華《小米的回憶》,雖然曹先生本意是要表一表“小米加步槍的延安精神永遠鼓舞我們戰勝一切困難”,但在我這裏,記住的隻是延安小米熬粥,如何香醇濃厚,以及北地土堿,能長穀子,南方土酸,種出來的小米隻能喂鳥。此後對小米粥念念不忘,並成為向往北方的潛在動力之一,然而到了北方,也不覺得如何了不得。

廣東是食粥重鎮。艇仔粥有名,不下於蘿卜牛腩。清人陳徽言從雲南跑到廣州,作《南越遊記》,寫道:“嶺南人喜取草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卜、木耳、芹菜、油煎麵餌、粉絲、腐幹,彙而食之,名曰魚生……複有魚生粥,其中所有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艇仔粥起於荔灣,珠江之上,岸邊多荔枝樹。舊“羊城八景”有“荔灣唱晚”,可堪玩賞。江上舟人以江水煮粥,滾以各類河鮮,售與遊人。廣府呼小船為艇仔,故名艇仔粥,以荔灣為最。如今廣州市長下珠江遊泳,尚被坊間目為“作秀”,江水煮粥,實在不堪了。不過大小食肆都有可食。粥裏放了肉丸,在黏稠的粥水裏挖出一大團敦實的肉,如探驪龍頷下而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