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話已說(3 / 3)

(《新民晚報》文化訪談)

網絡文學漸成陣勢重組當代文學新格局

近十年來,網絡文學蓬勃發展,逐步影響到人們的文學思維與審美趣味,改變著舊有的閱讀方式與表達習慣。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怎樣認識網絡文學的性質與價值?作為一種崛起的文學力量,網絡文學會對當代中國文學產生什麼影響?為此,由本報記者主持,我們邀請了活躍在當代文學理論和批評界的沈陽師範大學教授賀紹俊、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陳福民、《長篇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馬季四人,暢談網絡文學的生存與發展,對讀者也許會有一定的啟發與幫助。

網絡文學是新興文化力量,與傳統文學既並存又競爭,網絡文學將會重組中國文學的格局

主持人:十年時間,網絡文學從濫觴到發展,陣容逐漸壯大,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它會對傳統紙媒文學造成衝擊嗎?

馬季:網絡文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已經對傳統紙媒文學造成了衝擊。但是,這並不是壞事情,衝擊之後會有相互補充和融合,這將有利於文學的健康發展。

賀紹俊:我覺得要慎用“衝擊”一詞。說網絡文學帶來衝擊,是擔心網絡文學會給傳統文學帶來不利影響,其實這是一種沒有必要的擔憂。至少在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有人拿出具體的證據和數據來證明“衝擊”的嚴重性。

白燁:在我看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是並存與並立、互動與互競的關係,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來說,既不構成嚴重衝擊,更不可能取而代之。

主持人:網絡文學對傳統紙媒文學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麵?網絡文學的特色是什麼?

賀紹俊:十年來,網絡文學給傳統紙媒文學提供了嶄新的參照係,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成為傳統文學的一個新的合作夥伴。從審美方式到文學生產方式,到讀者群,網絡文學都對傳統紙媒文學產生了影響,而且主要是積極的影響。

白燁:網絡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可以肯定的是,以網絡文學為主的新媒體文學,將會是今後文學的最為主要的一個增長點。

馬季:網絡文學重組中國文學的格局是必然的。當代中國文學的新路極有可能出現在“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互補與融合之後。網絡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世界舞台,在這個大舞台上,將會誕生真正偉大的中國文學。

陳福民:網絡文學的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在文學經驗的構成上,網絡文學因其參與主體以青年為主,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敏感尖銳及其與時代關聯的真實切近,往往為傳統紙媒文學所不及;二是在審美趣味和表達方式上,網絡文學的修辭反諷和極快的敘事速度,顯示了對傳統紙媒文學的一定優勢;三是介質載體的差異,決定了網絡文學享有較之紙媒文學更大的自由空間。

主持人:在網絡文學的比照和競爭下,傳統文學的發展前景如何?

馬季:傳統紙媒文學是高端產品,曲高和寡,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讀者的小眾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生存危機。網絡文學解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換代問題,紙媒文學所以沒有被顛覆,是網絡緩解了這一矛盾。再過十到二十年,當新的一代人成長起來,紙媒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界限將會逐漸消失。

陳福民:曾有人預言並指望用網絡文學終結與替代傳統紙媒文學,但是這很快被證明是一種誤解與虛妄。或許傳統紙媒文學有一天會走向衰落,但即便如此,這種局麵也不會是網絡文學發展的結果。文學作為人類曆史最偉大的精神想象活動,所訴諸的是情感、美感、思想、意誌等人的基本屬性,這些不會因網絡文學的出現而沉淪或消失。

類型化寫作是網絡文學的文學表現形式,但因此而產生的重複也導致了質量下降,尤其是文學內涵的探索不足

主持人:有人說網絡文學十年來質量不斷下降,呈類型化趨勢,如何評價?

賀紹俊:人們之所以不滿意網絡文學的質量,大概與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有關。網絡文學不像傳統文學那樣有完整的、嚴格的篩選程序,因此我們看到的網絡文學作品質量懸殊,而且質量不高的占多數。但是,網絡文學的閱讀正如一個沙裏淘金的過程,好的作品終究不會湮沒,通過點擊量會脫穎而出。我們評價網絡文學,不能隻看到質量低下之作,而忽視真金的存在,後者才真正代表了網絡文學的水平。因此,認為十年來網絡文學質量不斷下降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網絡文學類型化的提法值得商榷。不能一概說網絡文學類型化,更準確的表述是:在網絡文學中類型小說很紅火。類型小說是一種小說樣式,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的小說樣式,有著比較固定的寫作模式,讀者也會按特定的閱讀期待去讀類型小說。類型小說在文學品質上未必就比追求純文學性的小說低一等。

馬季:網絡文學發展十年來,形式越來越豐富,手法越來越多樣化,說明網絡文學正處於變化、成長期。類型化也不是壞事情,我們的傳統紙媒文學正好缺乏這個領域。類型化其實是大眾文學的重要特征,而大眾文學是精英文學不可缺少的文化背景。我以為,我們要充分相信網絡作家的自我修補能力,相信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在未來能擔當起中國文學的大任。給他們時間吧!

陳福民:泛泛地說“十年來網絡文學的寫作質量不斷下降”,是沒有問題的,隻是需要對其中更深層和複雜的因素做出分析。草創期的網絡文學給人們留下水平較高的印象,是因為有一批懷有文學理想作家夢的人投身其中,他們的傳統文學訓練與素養,比後來湧現的網絡寫手要高得多,起點相對也高得多,安妮寶貝就是典型代表。後來,隨著網絡的極大普及和網絡寫作成本的不斷降低,大批更為年輕的寫作者加盟其中,他們才華有餘,訓練不足,結果,類型化幾乎成為唯一的出路——這是網絡文學作為大眾文化時代的表達方式的代價之一。

白燁:網絡文學類型化是一個事實,但並非類型化就一定不好,類型化實際上是對通俗化的強化與提升。網絡文學從最初的“無個性”到後來的“類型化”,整體上處於一種不斷進取的狀態。當然,當下網絡文學的類型化還處於過渡狀態,分類過於瑣細,一些看似不同的類別其實區別不大,作品的小說化程度和藝術性因素都亟須加強。這表明,網絡文學在類型化的發展上,還有提升空間。

主持人:就文學表現形式及內涵探索而言,網絡文學是否有突破與發展?

陳福民:迄今為止,我尚未見到網絡文學在“表現形式與內涵探索”方麵有何“突破”。網絡的工具性使我們在抵達目標上享受了技術的優勢,但是,如果你坐在窯洞裏對失戀倍感痛苦,坐在飛機上就可以改變這種痛苦心情了嗎?可以斷言,如果真有什麼突破的話,那是屬於文學的,而非“網絡文學”的。

白燁:網絡文學類型化的本身,相較於傳統文學,已體現出突破性的意義。它在嚴肅文學之外,催生了大眾化的通俗文學,而且使通俗文學經由類型化得到極大豐富。

馬季:傳統文學一直以關注現實生活為己任,而網絡文學側重於對幻想世界的描述,這是新一代作家麵對莫測的世界作出的反應,比如玄幻小說、曆史架空小說、穿越小說等等。這類小說雖然不夠成熟,但是具有實驗意義,其中一部分還涉及到“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往何處去?”等生命本體論的問題,潛藏著新的文學發展空間。

自由特質與民間特性,商業化與快餐化,是網絡文學的特征。網絡文學發展,需要理論研究的跟進和文學批評的合理介入

主持人:網絡文學的發展,使更多人能夠參與到文學創作、發表、評價的過程中,使文學實現從精英向民間的過渡。

馬季:網絡兼有高速度與低成本的特征,號稱全民寫作的網絡文學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學向民間的回歸。商業化與快餐化是文學在商品時代的特性之一,紙媒文學同樣存在這些現象,隻不過網絡文學顯得更加突出而已。

白燁:網絡文學的“自由”特質,“民間”特性,正是它最為可貴之處。網絡文學在自身的發展中,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受到“商業化”與“快餐化”的裹挾與影響。對於網絡文學來說,與這種“商業化”與“快餐化”的博弈,以及或“為我所用”,或保持距離,可能是今後發展中始終要麵對的現實問題。

陳福民:網絡文學確實被日益嚴重的商業化所裹挾,逐漸喪失了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那種革命性。加盟、簽約一方麵保證了寫手的基本生存要求,一方麵也使他們的才華被金錢引領下的寫作模式馴化。

主持人:麵對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學,文學批評如何跟上步伐?

白燁:目前,有關網絡文學的文學批評確實不夠,主流文學批評基本上沒有有效地介入。現在首要的問題是介入,而傳統的文學批評對於以類型化為主的網絡文學,既沒有什麼了解,也沒有什麼研究,因而不能及時跟進,束手無策。網絡文學批評,有待於好好培植與發展。

馬季:我一直呼籲加強網絡文學的理論研究與文學批評,但也必須看到,一個話語體係的建立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的。而一個人如果對某種樣式缺乏認知,缺少激情,是很難真正投入的,因此,網絡文學的文學批評應該逐步由有責任的評論家來承擔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