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民族文學生態
回顧人類文學藝術發展的曆史,我們會發現,它的每一次進步,都與媒體的進步聯係在一起。說得更直接些,文學藝術的變革總是和傳播手段的變革密不可分。二十一世紀連接世界的最新傳播手段是互聯網,毋庸置疑,它給文學帶來的撞擊力是巨大的。網絡是技術的產物,文學是精神的產物,兩者聯姻產生的網絡文學即是最有力的證明。民族作家不僅是民族精神的守護者,也是社會生活敏銳的感知者、記錄者和傳播者,他們的作品必然是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媒體變革中,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理論研究和文學傳承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新的繁榮景象。根據近年來的跟蹤調查,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已經步入網絡時代。
網絡掀開民族文學新篇章
培養文學新人、推出高質量的作品,是民族文學事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網絡出現之前,這一使命一直由文學期刊、出版社等傳統媒體承擔。在商品經濟環境下,受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製,不要說邊遠的民族地區,即使是內地的重要城市,作家的成長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全球化席卷中國之際,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民族作家隊伍急需輸入新鮮血液,而在傳統作家隊伍中,40歲以下的所謂晚生代、新生代民族作家人才奇缺。網絡出現之後,各地文學網站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在整體上推動了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為造就文學新人開辟了一條新的航線。在某種程度上,少數民族地區反而成為這次傳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一根網線縮短了他們與文化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改變了民族創作的生存空間,巨大而無形的網絡因此成為新生一代民族作家成長的嶄新搖籃。
民族地區利用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以新疆為例,2003、2004年新疆曾經連續舉辦了兩次網絡文學大賽,2006年6月,自治區團委、新疆作家協會及北門外網站共同主辦了新一屆網絡文學大賽。主辦者認為,這次網絡文學的成功舉辦,是民間文化網站與傳統寫作者以及紙麵媒體之間的一次成功合作,也是對新疆後繼文學力量的一次摸底,對挖掘、培養新疆文學界的新生力量具有指導性意義。本次大賽評委、新疆作家協會副主席劉亮程說,新疆寫作人群十幾年來一直都是一些老麵孔,他真心希望,能通過網絡文學大賽這種方式,湧現出一批新的年輕的優秀的寫作者。北門外網站的創建者則表示,通過這次網絡文學大賽,與內地寫手的過招,新疆的寫手可以深刻地反思一下自己的寫作。
少數民族地區的作家協會和文聯也創辦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學網站。如廣西文聯網(http://www.gxwenlian.com/);新疆作家網(http://www.xjzjw.com/);內蒙古作家網(http://www.nmgzxw.com/)等等,大力扶持本地區民族作家的創作。少數民族文學期刊也自然而然將視線投向網絡,搭建自己的網絡平台。《花的原野》(http://www.hdyy.net/)和《回族文學》(http://www.hzwxs.com/)是兩本少數民族文學雜誌。《花的原野》在2004年率先推出網站,采用蒙、漢雙語形式實現了蒙古文學與網絡時代的接軌,為傳播蒙古文學搭建了網絡平台。《回族文學》自建立網站以來,為廣泛聯係本民族作者開啟了快速通道。民族作家的創作情況和民族地區的文學活動,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通過網站迅速得到傳播,對初學寫作的民族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對推動民族地區的文學創作起到積極作用。
民族網站成為團結民族作家的陣營
網絡傳播是全球化的傳播,通過網絡的平台傳播民族文化,可以擴大民族文化的傳播麵和輻射麵,讓越來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網絡傳播也是跨時空的傳播,可以提高民族文化傳播的易得性。總之,利用網絡,可以讓更多的人更容易的和民族文化“親密接觸”。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而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方式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利用網絡來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是一種新興的民族文化傳播方式,也是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具體來說,通過建立民族網站(論壇)來傳播民族文化,在網站(論壇)建設方麵,官方與民間互動、互補的局麵正在逐步形成。
中國民族文學網(http://iel.cass.cn/)是國內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專業網站,創建於1999年8月。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事業的信息化建設,在特色資源、學術品牌、專業頻道等多個向度上尋求突破,通過信息化建設,更好地發展和繁榮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學術研究事業。在中國民族文學界、民間文藝學界、民俗學界和公共信息領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其構想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資料庫/口頭傳統田野研究基地/中國民族文學網”三位一體的方案,將借助網絡的信息儲存和傳播功能,使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進入可持續性循環發展階段。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經典文庫(1949-1999)電子版(http://www.chinawriter.com.cn/zp/jpwk/)分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理論評論、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六卷,集中了當代少數民族優秀作家的作品,是網上最佳的民族文學集成。
藏人文化網(http://www.tibetcul.com/)是民族地區比較活躍的網站之一,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藏族作家、詩人,比較活躍的少數民族青年詩人有剛傑·索木東、嘎代才讓、王小忠、維子·蘇努東主、仁謙才華、德乾恒美、尕旦爾、卓倉·果羌、巴桑、道吉交巴等人。這一動向引起了文壇關注,《詩選刊》從藏人文化網和個人博客浩瀚的詩歌中選出10位藏族青年詩人的作品,刊出了藏族青年詩人漢語詩歌專輯。
民間自建的網站在更符合網絡傳播多樣性的信息內容、互動式的傳受關係、個性化的傳播風格等特征,因此其傳播效果更引人關注。花腰彝族網是一個民間自建的民族特色網站,它的出現把網絡傳播民族文化的話語權轉移到了民間,強調個性化的原汁原味“民族精神家園”,形成了互動頻繁的民族文化傳播場。花腰彝族網2007年3月18日正式運行後,是當地點擊率最高的網站,每天大約有200次的獨立IP進入量,總點擊率將近20萬,為花腰彝族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一番新景象。在這個意義上說,民間建立的網站擁有更好傳播效果,真正發揮了網絡傳播的優點,更適合民族文化的傳播。
伊斯蘭在線網、中穆網和同心網發表了大量書寫回族穆斯林生活的作品,成為積聚回族作家創作交流的陣地。
許多在民族地區乃至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民族作家,通過民族網站(論壇)和青年作者取得了聯係,輔導創作。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年輕的少數民族女作家、詩人不僅在傳統媒體也在網絡上引起讀者關注,如梅卓、娜夜、薩娜、金仁順、包麗英、空特勒、白瑪娜珍、沙戈、魯娟、平原、謳陽北方、柏樺等,給民族創作的天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采。
除上述以外,在網上人氣旺盛的民族文學(文化)網站(論壇)還有如下:
中國最大清真寺聯盟(http://www.china774.com/)
蒙古文化網(http://www.mgwhw.com/)
中國羌族文化信息網(http://www.qiangzu.com/)
昭通文學藝術網(http://www.ztwx.net/)
苗族在線(http://www.hmongs.cn/)
錫伯人論壇(http://www.sibeweb.com/)
雲南富寧百越網(http://www.rqfn.com/)
壯族在線(http://www.rauz.net/)
中國裕固族論壇(http://yugu.cc.topzj.com/)
彝族人網(http://www.yizuren.com/)
甘肅文學網(http://www.gswenxue.com/)
西域風(新疆)網(http://xjhtzxgx.2000y.net/)
西藏文化網(http://www.tibetculture.net/)
延邊大學學而文學網(http://www.xueer.net)
勻都作家網(http://qiannan.5d6d.com/bbs.php)
網絡拓寬民族文學理論空間
相對於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來說,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在當代文學中的缺席較為嚴重,許多理論批評文章由於對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對作品的民族意味、民族表達缺少洞察,泛泛之言猶如“隔靴搔癢”,說不到要害處。而網絡上網友的簡短評論和跟貼完全發自內心,不失為對係統理論批評的補充。
更重要的是,大量研究少數民族創作的理論批評文章紛紛進入網絡,對民族文學創作現狀、創作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等等進行批評和總結,為民族創作的整體考察提供了理論依據。盡管這些理論評論文章多數首發於傳統媒體,但由於網絡的轉貼,迅速擴大了影響,引起了關注。
例如,在中國作家網發表的《托舉寧夏文學的又一雙巨手——略論寧夏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作者:郎偉,回族)、《文壇盛開金達萊——朝鮮族當代文學創作訪談》(作者:明江,滿族);在中國民族文學網發表的《印象與思考——當代黎族文學發展淺議》(作者:王海,黎族)、《生命承受苦難的文學追求——東鄉族作家了一容小說創作散論》(作者:李生濱);在藏人文化網發表的《浮麵歌吟——關於當代西藏文學生存與發展的一些斷想》(作者:尼瑪紮西,藏族)、《淺析甘肅少數民族作家寫作中的文化自覺問題》(作者:白曉霞)、《論藏族作家長篇小說中歌謠的藝術魅力》(作者:徐美恒);在貴州民族報網站發表的《從民族文化到人類心靈——近年貴州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一覽》(作者:周興國,布依族)、《黔南的民族文學創作存在現狀》(作者:孟學祥);在中國最大清真寺聯盟發表的《回歸與認知:回族散雜居地區回族作家的創作個性與本民族特性之關係》(作者:王延輝,回族);在花的原野網發表的《“安代”的文化意識溯源》(作者:蘇尤格,蒙古族);在昭通文學藝術網發表的《論雲南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言說方式的現代性迷誤》(作者:牟澤雄);在雲南富寧百越網發表的《尋根·開拓·構建——壯族文學30年的反思和展望》(作者:梁庭望,壯族);在錫伯人論壇發表的《論新疆錫伯族詩歌創作特征》(作者:賀元秀);在獨立詩歌網發表的《“當代大涼山彝族現代詩群體”論》(作者:發星);在彝族人網發表的《守望鄉村的記憶——略論彝族作家餘繼聰的鄉土散文》(作者:楊榮昌,彝族)、《淺談貴州彝族文學及其長篇創作——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作者:安文新)、《母語的光輝——新時期四川少數民族母語文學創作概述》(作者:羅慶春);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雜誌社的文學編輯石彥偉(筆名尕夫)收集整理的“年度回族文學主要作品目錄”在網絡公布後,對溝通本民族作家的信息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民族文學網”登載的大量學術論文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還有像昆明文學評論家冉隆中的《訪談:雲南網絡作家的走向與發展空間》,就是利用網絡采訪雲南網絡作家,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理論研究,很有創新意義。冉隆中表示,在研究昆明都市文學現狀的時候,我感覺到有一個很大的空缺:網絡文學,我們知道點什麼?於是找到一些以網絡寫作為主要方式的朋友來共同探討。這一現象恰好說明,民族地區和網絡接軌已成為事實,少數民族文學正在步入網絡時代。
民族作家隊伍中的網絡星辰
網絡創造和培育了符合時代特色的新的地域文化環境,很顯然,這給民族文學在新時期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活力。文化傳播途徑在政府主導下,實現了民間自主自發的蓬勃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民族文化的自主意識,為推動和繁榮民族文學創作提供了不竭之源。通過網絡實現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不僅提升了民族文學的豐富性和兼容性,同時也有效拓展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視野。目前活躍在網絡的民族作家人數眾多,他們有的在本地區引人注目,有的跨地區橫向發展,這對民族作家開闊創作視野,傳播民族文化都具有積極意義。在此列僅出其中部分代表作家,及其創作的基本情況:
老榕,原名王峻濤,回族,1962年出生於福建福州。1990年代後期,老榕是多家媒體的專欄作者,曾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網民”。老榕愛好廣泛,同時十分喜愛通過網絡和網友交流,是中國最著名的球迷之一,1997年11月2日在新浪(原四通利方在線)體育沙龍發表的看球隨筆《大連金州沒有眼淚》被認為是“全球最有影響的中文帖子”。
旺秀才丹(網名:阿裏狼客),藏族,甘肅天祝人,1960後生,供職於西北民族大學。早期在紙媒發表有大量作品。於2004年創辦“藏人文化網”並任總監;先後擔任“天涯社區天涯詩會”等多家文學論壇版主,活躍在“天涯社區”、“詩選刊論壇”、“詩江湖”、“星星詩歌論壇”等全國多家文學網站(論壇),發表有大量網絡詩歌作品,建立有多個個人文學博客。
紀塵,廣西瑤族女作家,1970後生,2000年開始文學創作,魯迅文學院2004年全國少數名族作家班學員。廣西作協簽約作家。在《鍾山》、《芙蓉》、《作家雜誌》、《上海文學》、《青年文學》、《大家》等傳統媒體發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若幹。中篇小說《九月》在首屆“華夏作家網杯”《中華文學選刊》文學大賽上獲得一等獎。
金子,滿族,1970年代生於四川大涼山,長於重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係。為了生存從事過教師、編輯、設計師等職業。2004年7月1日,《夢回大清》首先在晉江文學網上開筆,作品以其清新、幽默、含蓄、曲折的文風,逐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2005年,《夢回大清》開始被各文學網站競相轉載,並被網民評為“時空穿越文巔峰之作”、“網絡十年最恢弘曲折、越看越好看的愛情故事”。2006年初,《夢回大清》出版上市不到兩月,已經躋身各大圖書暢銷榜。金子因此成為知名女性閱讀品牌“悅讀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2007年《夢回大清》終結篇出版,金子成為網絡文學界領軍人物之一。2008年1月《夜上海》出版,金子首次突襲“海派”文化。2008年7月《夜上海》終結篇出版,數十家影視公司爭購《夢回大清》、《夜上海》影視改編權。2009年《綠紅妝之軍營穿越》,2010年,最新作品《我不是精英》在晉江原創文學網連載,同年6月由沈陽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