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馬河小學坐落在叢山中間的小河灘上,臨牧馬河而建,故而被冠名牧馬河小學。
一棟承襲歐式鄉間小屋傳統風格構造的建築,雖然在這樣的大山深處顯得格格不入,然而,單看那綿綿群山包圍下,青草映綠的小河靜靜流淌而過,一棟白色、原木色與青色為主的建築物,卻也給這樣一個僻靜偏遠的大山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說不清楚到底這樣的牧馬河小學在這樣的地方給人什麼樣的視覺衝擊,但是李安彥第一眼看到牧馬河畔的牧馬河小學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從心裏喜歡上了這樣的一個地方。
隻是,這樣的牧馬河小學卻是本地鄉民心裏的痛。
早些年,整個龍頭鎮裏就隻有兩所學校,而且這兩所學校都在鎮上,就是鎮中心小學和鎮初中。
那個時候,進出山裏的路還沒有現在這麼好走,哪裏見什麼鄉道,基本上全部都是山路,山坡山溝,上上下下,別說孩子們,就是大人們走著也膽戰心驚……因此,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的孩子們,就早早離開了家,兩三個,或者五六個孩子家的大人們在鎮上給孩子們租一個房間,然後孩子們的家長每周一換地輪流著到鎮上的小屋裏給孩子們做飯洗衣。
不過,即便是這樣,山裏的孩子們也沒幾個能完完整整地上完小學初中,更遑論去縣裏上高中/進大城市裏上大學了。因為窮,很多孩子家裏支撐不住孩子們上學的學費,往往大多孩子小學上幾年識了幾個字,會簡單地算賬(加減乘除)之後,都回家務農了,就算是有上完初中的,那也基本上就是初三畢業就是一個終止,鎮上的開銷家裏就已經是極限了,要是到縣城……大人們就算是勒緊了褲腰帶,也十分艱難。
後來,某歌星搞慈善,給山裏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就是現在的牧馬河小學。原本,山裏的人們認為娃娃們總算有盼頭了的時候,卻發現,學校配備很高端,設施也是他們摸一摸就覺得心裏激蕩,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位歌星給忽略了還是怎麼地——沒有老師,沒有課本,光是一所配備高端的希望小學,孩子們也不能坐在教室裏自學啊?
開始的時候,梭草坡的村長張繼春還會千裏迢迢地自己出錢去縣城裏找教委想辦法,教委的人一開始還會就牧馬河小學表示關注,調調(tiao,diao)就近學校的師資過去幫助一下牧馬河小學,可是那些老師們一聽說是山窩窩裏的希望小學,立刻都以各種理由推脫,哪怕是上麵威脅利誘,他們也表現出了自己“忠貞不屈”的一麵。一而再,再而三,到了最後,張繼春再去教委的時候,那些工作人員就完全一派胡言的作風,讓張繼春又急又恨又委屈。
不是張繼春沒想過去市教委,但是,去了又怎麼樣呢?還不一樣都是這種結果?!
張繼春死心了,於是,就召集了周圍幾個村的文化人(最高的一個文憑也是初中畢業),大家湊錢給這幾個老師發工資。
這種想法是很務實的,隻可惜,山裏有點文化的年輕人,有幾個願意繼續窩在山旮旯裏?有幾個不是想著走出大山,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新的方向?所以,到了最後,張繼春找到的老師耶隻有兩個,一個是七十多歲的舊時老先生,另一個是初中畢業,但是在外打工的時候被機械絞掉左手的後生……這樣,總算是把牧馬河小學撐起來,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看著好看,實際冷冷清清,根本沒法使用的空學校了。
李安彥來到牧馬河小學,一開始的時候,張繼春就覺得是上麵的人有一次老把戲……要知道,以前上麵說過好幾次要派老師下來,每次張繼春幾人都激動地張羅著迎接稀罕的老師而興師動眾,結果,次次結果都是去接老師的人垂頭喪氣地回來報告:車站都關門了,老師也沒有見到蹤影……因此,張繼春也根本就不巴望這次是真是假,這不,李安彥遲到了十來天,讓張繼春更是確定了這次還和以前一個樣,雖說失望難免,但是張繼春卻沒有以前那麼大的情緒起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