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0.“小眾藝術”不可悲(1 / 1)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喜歡也習慣讓藝術成為大眾藝術,據說這樣才能為工農兵所喜聞樂見,才能從根本上為時代與國家服務。事實證明,這是純政治的看法與做法,沒能經受市場的嚴峻考驗。正確的看法應該是,大眾藝術與小眾藝術各有所長,也各有服務對象,其機能與作用各不相同,它們表麵上相互對立,其實又是互補的。

京劇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是大眾藝術,是全國第一大劇種,在京津滬與多數省會城市均有京劇院團,第一流的名演員均勻分布在全國,而且流動的經常性與廣泛性都非常突出。時至今日,情形大變。據中央電視台發布的消息,全國收視率最高的劇種有四:依次是黃梅戲、越劇、豫劇與京劇。京劇已掉到了“老四”的位置。更有甚者,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當中,京劇每況愈下,省會以下城市解散的京劇團越來越多,京津滬京劇演員與劇團的老化,也到了不能忽視的程度。在中央拔尖子的政策指導下,出現了若幹新的尖子演員,情況稍為有所好轉。加上電視的介入,老百姓進劇場(已經不是過去的戲園子)看戲變成奢侈行為,票價之高讓老百姓不能承受。總之,由過去的大眾藝術演變成今天以及今後的小眾藝術,已成為不能諱言的現實。

當前的問題是,要從理論與理性的高度,認識到這一轉變的實質,才有利於真正把握京劇藝術的“以退為進”。表麵上,京劇從“大眾”退到了“小眾”,不是好事。但仔細想想,這一“退”並不是京劇界的失職,而是社會轉型給梨園帶來的暫時性的結果,如果我們不失時機地處理好了,就能變成很大的好事。我以為,這是產生變化的客觀原因,但另一方麵,我們在自身工作中也不是沒有失誤之處。具體說,就是對京劇自身的定位,一直沒有把握準確,經常會因為政治的需求而產生搖擺。

相信這個轉型的過程完結之後,京劇的境遇會一點點好起來。它將來是否會重新轉化成大眾藝術?我以為,它最佳的狀態,似乎就處在小眾與大眾之間的狀態。事實上,小眾藝術的日子是舒服的,不斷錘煉藝術的純潔性,不斷融化開來去指導其他戲曲去一同前進,這樣的日子習慣了,就未必還願意去做普及的工作。同時國家從大局著想,也不會逼迫京劇重新去嚐試過去的艱難。但京劇會積極投身到未來的變化發展之中,時而小眾再時而大眾,這樣反複著錘煉著自身,那時的京劇,就會變成一個伸縮自如的劇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