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給最風光的“前門人”,畫過一幅“標準相”—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這種形象在很長時間內,都作為一種足以吹噓、羨慕的形象而存在,可是當您認真想上一想之後,就會斷然發覺,這種“前門人”,不就是那種揮金如土的八旗子弟?不就是醉生夢死的敗家子兒?除了吃喝玩樂,在國難當頭之際,他們還會什麼於國於家於個人有些實際用途的本事呢?
前門外的老字號,自一誕生就那麼老老實實地匍匐著,把自己的心血和汁水灌溉在狹窄的街道和胡同中,一個挨一個,一個擠一個。窩裏鬥,都是好樣兒的。一旦到了外邊,就沒有誰敢犯上,更沒有誰敢犯(老)外!同時也沒有誰敢以大冒尖的形式大發家,敢在這前門之外起高樓——越過箭樓和正陽門,去和紫禁城比試高低!
八國聯軍進北京,大炮支架在天壇當中,轟塌了前門的城樓,連天安門的華表都炸去了一塊兒。對此,老字號說了什麼沒有?義和團的一把火,把大柵欄燒成一片廢虛,把眾多在小農經濟基礎上起飛的佼佼者的心血,一下子就變成子虛烏有。對此,老字號說了什麼沒有?
1917年6月,張勳借黎(元洪)段(琪瑞)的府院之爭,率武定軍(辮子兵)入京,解散國民議會,逼走黎元洪,7月1日宣布“擁清複辟”。此後與“討逆軍”(段的軍隊)在京展開槍戰,前門箭樓上留下累累彈痕。至7月12日,亂平。在這12天中,政局風雲莫測,市麵不安,商鋪關門。神武門(故宮後門)一帶又見頂翎袍褂之類,來去匆匆,時人稱之“滿街跑祖宗”。試想,在這12天中,前門和前門人應該是何心態?
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前門經過了多少苦難?但重要的是,前門在苦難中又產生出多少反思?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已經在蘆溝橋點燃之際,前門一帶的戲園子,不是每晚依然鑼鼓不停,高唱不歇?
直到1949年的早春來到,國共兩黨的爭鬥已經在億萬明眼人中有了結果的時候,北平市商會和市工業會的頭頭們(我想,前門人是同意這一舉措的),卻依然以“最公允”的態度,向雙方發出了一個“最公允”的電報:“蔣總統、李副總統、毛澤東先生轉各位先生:溯自日寇侵淩,民生塗炭,八載抗戰,飽曆艱辛,卒使頑敵投降,海宇澄清。……讀子東蔣總統文告,披肝瀝膽,指出和平之主旨;前此勝利之初,毛先生不以民眾為敵之宣言,具征保愛斯民,原不二致,均足代表我四萬萬餘全民之情,不禁額慶!竊念兵危戰凶,孟子有不以養民者害民之語,願獻芻蕘之見,呼籲前方各線停止攻擊,靜候調解。基於不忍人民塗炭原則,握手言和。要之,民眾以和為瑞,春秋以平為褒美。民眾愛戴,即是勝利;實現和平,即是完成抗戰目的。……”
這就是昔日的前門和前門人。盡管自本世紀以來,中國就大變化不斷,但自己一直卻堅持著“莫談國事”的信條,隻要買賣能在現成的格局中有所發展。發展也不求大,比“夠吃”強一點就行。因為“槍打出頭鳥”的俗語,深深銘刻在他們的心頭。福和禍的相互轉化,本來是要以一定的前提條件作為依據的。但在中國前門的這些東方商人,不敢拚著性命去追求和獲得這種條件,隻是默默地在祖宗留下的信條中討生活,過日子。
看來,這才是昔日老字號最“短”的“木板”所在。今天要想振興老字號,恐怕就要從這一點做起。從表麵看,八大胡同的妓院早已廢除,京劇舞台早已淨化,那些擺在明麵兒上的醜惡東西,已經並不存在。但是,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深層的。要關心政治,更要順應時局之變,去勇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像北京全聚德集團公司積極學習麥當勞的經驗,以推出烤鴨快餐來帶動全鴨席的升華,這在北京眾多老字號中可謂是鳳毛鱗角。他們在核心店鋪之一的前門烤鴨店做了初步試驗,並且取得成功。但成功也給我們帶來了“麻煩”——就在自身營業額直線上升之際,周圍的食品老字號負責人,卻開始帶著開玩笑的口吻說道:“是否該讓全聚德給我們發點補助或者是救濟呢?”原來,在前門地區每天總的營業額沒有上升的前提下,由於全聚德搞活了,致使其他食品的老字號的營業額有所下降。對此,全聚德集團公司沒有明確表態應該怎麼辦,但他們確實從鄰居的玩笑中,聽出了某種應該持有的謹慎。
如果我們站在全國的範圍看問題,也不難發現北京商業的局限性。比如在1993年的上海,著名的梅龍鎮酒家集團,兼並了著名的凱司令食品店。後者的營業規模雖然不大,但製作的奶油蛋糕卻十分有名。兼並一年後,雙方都取得長足的發展。梅龍鎮在全國範圍(包括深圳)新開了幾家分店,凱司令食品店也把手伸向了無錫。這當中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雙方先後經曆了哪些磨擦而實現最後的“磨合”?相信其中的故事不但很多,而且具有的思想境界,也是值得北京的前門人借鑒的。
據說1995年初,安徽的農民企業家,想要聯合“買”下北京的前門,用以證明他們的實力,用以發展他們自己。這一超乎平常的舉措,從反麵又再一次證明了今日前門的精神狀態的不足。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自己不幹,而讓外省的農民企業家搶了先?看來,再想局限在北京的範圍內搞改革和開放是不成了,必須放眼全國和胸懷全球。隻有這樣,北京的前門和前門人才能迅速追上去。
我們已經看到的是:上海的挑戰!安徽的挑戰!如果自己動手再晚一點,說不定明天又有哪個省市會闖進北京,來打“搶占前門”的主意!
看來,努力提高前門人在商業行為中的精神文明程度,是我們的致勝法寶。從這裏出發,一通百通,一本萬利,一勞永逸,就無往而不勝。
當然除了抓住這個根本之外,我們還應該把從前具體經營中的幾種“短木板”,也逐一進行品評,從而研究出一些得以升華的辦法。
比如,從改革、開放的需要出發,研究以往老字號存在的既定領域,看看其中有哪些適合今後繼續存在,有哪些的生命力受到了致命的局限。此外,還要看看有沒有空缺的領域需要填補?
比如,克服以往老字號生成時的偶然性,研究現存某些老字號為什麼會瀕於斷代、失傳的危險,從中找出得以繼續傳遞的簡便方法。
比如,研究一下老字號應該以怎樣的布局,才能最為適應當前和將來的需要?現實中重複了的,要關、停、並、轉;現實中還沒有的,要想辦法趕快確立。
當我們逐項這樣做的時候,也千萬不要忘記一切工作的核心:提高商業行為中的精神文明程度。就以修補這塊“最短的木板”的總工程,來帶動其他這樣、那樣的輔助工程,相信這樣操作,將有助丁總工程多、快、好、省地完成。
終極目的:與現代化進程形成互補
在本章第三節的開頭,我們這樣評價過重振老字號的目的
“如果是為了讓它成為今天現代化大商業當中的一員,那麼就必須擴大其生產規模,以適應今天群眾的需求。但是,一旦生產規模擴大了,就很難再運用手工操作,勢必要引入機工。這一來,就至少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機工生產能否代替手工生產?生產出來的商品,科學成分也許不變,但美感和味道會有不少的損失。第二,一旦使用機工,老字號及其產品原先的神秘感也會大大減弱,這算不算又是一種‘損失’?如果牢牢保住手工操作,那麼生產規模就要受到限製,產品數量就不會多,就不能保證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看來,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
的確,這是個進退兩難的境地。諸多老字號之所以在振興途中不能自拔,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出發點不對頭。正確的出發點應該在哪裏?我以為,應該把重振老字號雄風的工作,視為在現代化途程當中一項自我協調、自我完善的手段。
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證明,現代化進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人在各種實踐知識方麵可以不斷取得進展,唯獨人的內心世界不可能一以貫之地“高潮迭起”。無論是個體之人,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每當向前拓展了一段之後,便不由自主地要求向反方麵(曆史和文化)停頓片刻,以期形成頓挫和積累經驗,使得前進軌跡具有馬鞍形的波浪形態。隻有在這種狀態中前進,才能持之以恒,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業績。可以認為,老字號是商業行為中的一種。但它絕不應該混同於絕大多數現代化的商業行為。後者就是“買”和“賣”的關係,越痛快越好,越直接越好,越簡便越好。“買”、“賣”完成之後,人們迅速回轉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並把這一“買”和“賣”的過程,忘記得一幹二淨。前者則不同,它帶有文化的消閑意味,既然來了,就要來得從容一些和優雅一些,當中來一些“間隔”就更好。這一次“買”和“賣”的過程,應該積澱進人的頭腦中去,並在人的文化意識中得到升華。
可以認為,老字號的形成地也是一種商業區,但它絕不應該混同於一般的商場、商城,它是使初級商業得以萌生的搖籃,它是使還不具有商業意識的樸素人們開始聰明和靈巧起來的溫床,它還具有一項極其特殊的功能——使來者從古典的程度上分層次地“入境”。比如在北京,進入前門和進入故宮是一種區別;進入前門和進入王府井、西單、東四是另一種區別;進入前門和進入天橋是第三種區別。
可以認為,老字號的銷售過程也是一種“買”和“賣”,但它絕不應該混同於一般商店中對於當代名牌商品的認可。後者購買名牌商品時,唯一需要得到保證的,是商品來自真正的廠家。得到了這一點保證,就可以心滿意足地離開,無須再打聽它究竟出自哪一位有名的師傅之手。購買老字號商品則不同,與售貨者展開談話是正常現象,或者極而言之,售貨者應該主動展示生產這一商品的優美過程,以求增加這一商品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它的作者——“名作坊”中“名師”的“名手藝”,就是十分有必要的了。如果可能,“名師”的到場和參與,更能增加銷售的文化氣氛。
集中到這一點來,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其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光,都是朝著前方的現代化而奔跑著的。正是這種不停的運動,使得社會也不斷地前進。但是,人們需要間歇,需要積蓄力量和經驗,需要從曆史和文化中萌生新的智慧,於是他們采取了扭秧歌的辦法——每進三步便要向後退一步。後退既是休息,也是為了更好地前進。中國俗語中有“以退為進”的話,就表達了扭秧歌動作中的深層哲理。
老字號是昔日的國民在“無心”中創造出來的,它“隨風潛入夜”,不自覺地營養了前人的人生。前人的人生延續下來,於是又間接影響了後人(直到今人)的人生。您說,這作用還小麼?
這既然是條好經驗,我們為什麼不能“有意”一些呢?“有意”一方麵體現為態度和舉措的積極,同時在具體操作上,則應該盡量做到“無心”。又有兩句這方麵的俗語,可以給我們當作座右銘:“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前門是昔日老字號萌生、發展的一個典型。今天、今後又應該寄望於誰呢?我依然寄望於前門,因為今天的北京一方麵從城市規劃上有過許多失誤,但同時由於亞運村的建設,又形成了北部開放的新格局。北大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說,由於曆史博物館的容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建議能夠在天橋一帶建設新館,全麵展現當代民俗的風姿。從這種經過科學論證的新格局來看,前門的地理位置就越發重要了。包圍並拱衛它的,已經不隻是昔日的王府井、西單和更新意義上的天橋,還應當加上全城各個方向上的新建商城。這種大格局中的星羅棋布,恰好突出了前門的商業和文化上的戰略位置。
前門啊,你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