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繼《堯都滄桑》《堯都人傑》之後又一部研討堯都文化的文集,分“堯都編”“祖國編”“文明編”和“師範編”,主要是關於堯和與堯有關的種種事物及故事、傳說的考察,彙集了各種權威典籍對堯都曆史的認證,從而雄辯有力地確認了堯都平陽的曆史地位;山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胡正評價“最為稱道的是,作者沒有陷進史料,食古不化,而是用散文的筆致濃妝淡抹,深入淺出,既寫得通俗好讀,又讓人讀後有所回味,有所思索,從曆史得到啟悟,引發新的激情。”(胡正:《根在堯都叢書總序》)。
12、《堯都土話》,2003年8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為寧誌榮和任如花。
顧名思義,這是一部專門研究臨汾地方土語的文集,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著名文學評論家牛玉秋先生為此書寫了專論《土話與文化》,說“喬忠延的《堯都土話》是一部新穎而別致的作品”,認為“文學要表現人類生活,語言不僅是它的工具,同時也是它表現的內容,最大限度地了解、掌握、運用語言,是每一個作家的必修課”,而“《堯都土話》提供了一個範本”(著重點為筆者加)。
《堯都土話》也是喬忠延自己頗為看重的作品,他說:“我以為能將文史大而化之的扛鼎之作尚推《堯都土話》。《堯都土話》蘊含了豐厚的曆史文化、地域文化,但是在表述時絕沒有吊書袋式的旁征博引,是本土化了的文史,是鄉村化了的曆史。”(《答曾紹義教授十二問》,見本書附一)。
13、《堯都風光》,2003年8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為寧誌榮和任如花。
這是一部旅遊散文專集,也是五本“根在堯都叢書”的最後一本。盡管作家本人不甚滿意,認為與其“說《堯都風光》是一本旅遊散文,不如說是旅遊廣告文學”(《堯都風光·跋》),但專事旅遊散文創作的散文家、《中國旅遊報》副總編輯馬力先生卻在為此書寫的《序》中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作者“是把古史化在筆下,用了平易的口氣緩緩述出,獨具史話的性質”,而且“詩兼史,可謂二美具。用語又求平實自然,饒得晉人風致”,這是完全符合實情的。
14、《山西古戲台——豪華落盡見真淳》,2004年11月由遼寧人民出版社(沈陽)出版,責任編輯為劉一秀、祁雪芬和張天恒。
這是由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韓石山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化遺珍叢書·山西》之一種,作者采用演戲的“啟幕——第一幕——第二幕……謝幕”形式,將山西全省各地各式各樣的古戲台以及神廟劇場等一一展示在讀者麵前,“並在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基礎上,凝神靜思,條分縷析,以靈動自然的文筆,寫活了這個厚重而古老的課題,把一個易成為枯燥乏味、材料堆砌、學家匠人式的文字,成就為一部既有學術思辯,又有藝術靈性、可讀性強、圖文並茂的專著。”(奚學瑤《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中國散文評論》2008年第6期)。
15、《鄉村記憶》,2007年10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為寧誌榮和冀建海。
這是喬忠延幾十年來寫故鄉農村生活的散文總集,共分“遠逝的時序”“童年的碎片”“時光的童話”“艱澀的年輪”“生命的風光”“殘存的往事”“先祖的軌跡”“永遠的劇場”和“生靈的命運”十個小的係列,全方位地再現了刻在作家心版上的那一幅幅或喜或悲或苦或樂的鄉村生活畫麵,“通過‘風物’、‘風土’和‘風情’這三個向度上的輪換聚焦,堯都故土沃野間的景物、水土和人生這世態的三重麵相被次第照亮,一個層次繁複、場景立體、包羅萬象和泥沙俱下之勢的鄉村天地,躍然出於紙表,帶出一種撲麵徐來、宛若曆曆在目般的現場感和親近感。”(李林榮:《喬忠延散文集《鄉村記憶》:沉靜麵對鄉村的常態》,《文藝報》2008年2月26日)。
此外,喬忠延還出版了《襄汾攬勝》(山西人民出版社)、《平陽曆代史話》(延邊大學出版社)、《臨汾城市變遷》(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神話》(江蘇少兒出版社)、《中國寓言》(江蘇少兒出版社)等著作。同時還主編(或與人合著)了《多彩人生》(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華表的故鄉》(陝西人民出版社)、《娥皇女英》(太白文藝出版社)、《擊壤新歌》(書海出版社)、《春風楊柳》(太白文藝出版社)等作品。加上上述15種麵世的散文(報告文學、隨筆)專集,總計超過400萬字。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業餘”作家,喬忠延在必須完成一個基層官員應該肩負的工作任務之後,才能在“八個小時之外”的時間進行創作,而他竟然在並不算平坦無礙的環境條件下為我們獻出了400萬字沉甸甸的佳作,的的確確是真作家、好作家啊!
重要的社會影響
從前一節評述中,我們已經大致看到了喬忠延散文的重要影響:在他已經出版的15種文集中,差不多每一種都及時得到了評論家們的肯定。這些評論家們無論老、中、青,也無論是教授、研究員、文學博士,雖然評論的角度不同,但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了喬忠延的散文,“正如他的為人,真誠、樸厚、重情,有鄉土的意味,有溫馨的愛心”,做到了如巴金先生所倡導的“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寫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我和文學》)。這些評論文章的絕大部分已作為附錄載於本書正文之後,其主要篇名及作者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