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附錄(1)(2 / 3)

2、《童話歲月》,1994年2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出版,責任編輯為著名散文家、時任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的謝大光及女散文家蔣華。

這本近20萬字的散文集包括了“童年歲月”童年憾事“神州攬勝”“故裏瑣記”“海峽情思”“野花拾萃”和“凡人剪影”七個小的係列,用作家在《自序》中的話說,“寫得久了,隻侍千字文總不盡意,不少豐厚的生活總想發掘,仍為時間所限難能操持”,受朋友搬家時那“組合家俱的啟迪,寫開了組合散文,高巍的積蘊被一塊塊削挖,拚湊一起,先成了《童話歲月》,又成了《童年憾事》,並被稱為係列散文”。但根本上還是由於“察有所感,感有所悟,感悟多了,不吐不快”,於是“操筆瀉之”,“日子久了,便與散文情同手足”。有了這種“情同手足”般的情真意切,再加之“以當時一個孩子的眼光去真實地再現或表現”,就使我們“不僅感到真實動人,妙趣橫生,同時也自然會進行各種包含著自己生活經曆和生活經驗的反思,這種反思往往比作家強加給我們的某種理性的反思要深刻得多”,而“這正是這個係列的作品所獨具的認知價值和審美價值”(何鎮邦《尋常家語寫華章——讀喬忠延散文》)。

3、《夢幻歲月》,1994年9月由太白文藝出版社(西安)出版,責任編輯仍為著名散文家李佩芝。

這本散文集分為《夢幻歲月》、《童年四季》、《醜陋的角色》、《戲說滄桑》四個係列,其中《夢幻歲月》以平實如訴的語言記下了“文化大革命”中的見聞,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莊諧雜揉,入木三分地透視了荒謬時代裏的荒謬事件,發人深省。其他幾個係列,無論寫人記事、詠物繪景,也都深深打上了作家個人和所寫的那些人和事所處的特殊年代的印記,但總體說來都是以“清遠”之境為風采,而“當我把‘清遠’風神標誌在喬忠延所創造的散文世界時,就意味著我已經把他看作是一位成熟的散文創造者了”;的確,“和前兩個集子相比(《童話歲月》、《豆蔻歲月》),這裏已沒有了‘學生筆調’,也消除了抒情關節點上的‘虛泛’”,從而“使我們的散文‘史’的研究有了‘活的事實’”——這是著名文學評論家、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席揚教授(時任山西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在《散文的風神——走向清遠——序在喬忠延散文集〈夢幻歲月〉之前》中的評論,無疑一語中的。

4、《堯都滄桑》,1995年12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再版,責任編輯為顏廷奎。

這是後來出版的“根在堯都叢書”的第一本,出版不到兩年即再版,可知它受讀者歡迎的程度。“根在堯都”是一部全麵展示堯都曆史文化的叢書,共5冊,從“堯都滄桑”“堯都人傑”“堯都史鑒”“堯都土話”“堯都風光”五個方麵,全方位地構畫了堯都臨汾的曆史文化風貌,並與現實結合,有針對性地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尋根認祖”課,又因以通俗語言出之,所以讀來有味有趣,是20世紀九十年代風行的“文化散文”的另一路(本書第七章對此有專門論述)。時任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的著名散文家謝大光先生在為《堯都滄桑》作的《序》中說:“老喬不僅僅是記錄故鄉曆史的傳人,也不僅僅是故鄉燦爛文化的歌者,他以一個二十世紀後來人的眼光,穿過悠遠而輝煌的往昔,思索著曆史的啟示”。時任臨汾市副市長的李瑞在序言中更稱讚道:“從這本書中,不僅可以看出臨汾的不凡,還可以看出中國的不凡,從臨汾和中國的不凡中滋生愛國的豪情,激發建國的大誌”,因此“我認為此書又是進行愛國主義的好教材”(李瑞《寫在〈堯都滄桑〉成書時》)。

5、《枯榮歲月》,1997年7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仍為顏廷奎。

這是以《童話歲月》開頭的“歲月”係列的第四本散文集,所以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何西來先生在《序》的開頭即說“喬忠延的這本《枯榮歲月》,是他的第四本散文結集。此前問世的依次是《童話歲月》《豆蔻歲月》和《夢幻歲月》,俱以《歲月》名集,稱為‘歲月係列’”。接著又說:“歲月,是一個包蘊了流逝,包蘊了變遷的時間概念,標為書名,但透出悠悠的滄桑感來。在忠延,這既是外在的人生代謝,更是他內在的生命體驗”(著重點為筆者加)。何先生一語道破了這個“歲月”係列乃至喬忠延全部散文創作的真諦,比如其中的長篇散文《枯榮歲月》,“雖然以妻病為主要描寫線索,但感受中心卻是作者自己,行文中往往從主線生發開去,帶出自己以往的人生經曆,也帶出自己的現在的相關體驗,形成某種類似於合奏、變奏的多種效果”;“總之喬忠延的散文,正如他的為人,真誠、樸厚、重情、有鄉土的韻味,有溫馨的愛心”(何西來《枯榮歲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