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蘇轍散文理論的淵源(3 / 3)

竇庠應進士下第,後從事於商州,藏言《竇庠傳》雲:“府君初應進士,感於知己一言,遂從事於商洛,授國子主簿,未幾而罷。”至於竇庠從事商州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其兄竇牟有《酬舍弟庠罷舉從州辟書》詩雲:“之荊且願依劉表,折桂終慚見郗詵。”竇庠有《四皓驛聽琴送王師簡歸湖南使幕》,此驛以四皓為名,在商州境內,牟詩和庠詩均作於此時。

竇庠從事商州後,曾三入幕府,《舊唐書》傳雲:“吏部侍郎韓皋出鎮武昌,辟為推官。皋移鎮浙西,奏庠為節度副使、殿中侍禦史,遷澤州刺史。又為宣歙副使。”藏言《竇庠傳》亦雲:“後吏部侍郎韓公出鎮武昌,美公之才,辟為節度推官,以監察禦史。俄而昌黎移鎮京口,用為度支副史,改殿中侍禦史。昌黎卻入,公至輦下,遷漳州刺史。秩滿,時光祿卿範公由吳郡領宛陵,奏公試太子中允兼侍禦史,為團練副使加章服。”兩處記載證明竇庠曾兩隨韓皋入武昌幕、浙西幕,後入宣歙幕。韓愈《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雲:“庠三佐大府,自奉先(應為天)令為登州刺史。”竇庠三入幕府事,正與《墓誌銘》言“庠三佐大府”語相合。

竇庠隨韓皋入武昌幕府的具體時間,應當在貞元二十一年左右:據韓愈《順宗實錄》①:貞元二十一年(805)五月己酉,韓皋由尚書左丞出為鄂嶽觀察、武昌軍節度使,則竇庠為韓皋所辟當在此時。按韓愈《嶽陽樓別竇司直》②詩注雲:“竇庠以武昌幕權嶽州,愈移江陵法曹,道出嶽陽樓作。”司直即大理司直,當是竇庠所帶之中朝官銜。竇庠亦有酬詩,題作《酬韓愈侍郎(按,應為侍禦)登嶽陽樓見贈》,亦有注雲:“時予權知嶽州事。”韓詩雲:“時當冬之孟,隙竅縮寒漲。”因此登樓應當在永貞元年冬日,故可知永貞元年竇庠已入鄂嶽觀察幕。

竇庠之入浙西幕府亦是隨韓皋而往,《舊唐書·憲宗紀》雲:元和三年(808)二月“己醜,以武昌軍節度使韓皋為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西觀察使。”故庠入浙西幕亦當在元和三年。又有羊士諤《左拾遺內供奉贈使持節舒州諸軍事舒州□□□□竇府君(叔向)神道碑》作於元和三年十月③,稱庠為“殿中侍禦史內供奉、鎮海(下闕)”,殘缺處應為“節度副使”四字,也可證元和三年竇庠已至浙西幕府。又據《舊唐書·憲宗紀》雲:元和五年(890)八月“以浙東觀察使薛蘋為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薛蘋代韓皋,藏言《竇庠傳》亦雲:“昌黎卻入,公至輦下。”則可知元和五年竇庠應隨韓皋離浙西職。又《舊唐書·憲宗紀》雲:元和六年(891)冬十月“戊辰,以戶部尚書韓皋為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當是元和五年八月為薛蘋所代後,韓皋隨即赴京,於六年授東都留守,此間竇庠應在韓皋左右。

入京後竇庠曾出為刺史,而關於其所刺之地,說法不一:《舊唐書》傳雲:竇庠在離浙西後“遷澤州刺史”;藏言《竇庠傳》則雲:“遷漳州刺史。”今按:澤州,據《新唐書》卷三九《地理誌三》,河東道有澤州高平郡,治晉城,在今山西晉城市;漳州,據《舊唐書》卷四十《地理三》,漳州屬江南東道,在今福建省漳州市。竇庠有《太原送穆贄南遊》詩雲:“今朝天景清,秋入晉陽城。”晉陽城指晉城縣和陽城縣,據《舊唐書》卷三十九《地理二》,晉城和陽城均為澤州屬縣,可證竇庠曾任澤州,故可知藏言所雲“漳州刺史”誤。《元和姓纂》卷九載庠之官職為“潼州刺史”,唐無潼州,此處之“潼州”當為“澤州”之誤。據《元和姓纂提要》可知《元和姓纂》成書於元和七年(892),則知此時,澤州刺史乃庠之現職。

澤守刺史秩滿後,竇庠又入宣歙幕,藏言《竇庠傳》雲:“秩滿,時光祿卿範公由吳郡領宛陵,奏公試太子中允兼侍禦史,為團練副使加章服。”範公即範傳正,《舊唐書·憲宗紀》:元和七年(892)八月“丙午,以蘇州刺史範傳正為宣歙觀察使。”元和十一年,範傳正為王遂所代。以元和六年竇庠出刺澤州計,秩滿,當已至八年,竇庠赴宣歙,似在八年或八年後。

關於竇庠宣歙幕後的行跡,《舊唐書》傳雲:“(庠)除奉天令、登州刺史、東都留守判官。”藏言《竇庠傳》、韓愈《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同,則可知竇庠離宣歙幕後,曾曆奉天令、登州刺史。據上文知,範傳正宣歙府罷在元和十一年(816),以其年竇庠除奉天令計,秩滿亦當已在元和十四、五年,竇庠始得遷登州。韓愈《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作於長慶二年(822),稱庠為登州刺史,則知此時仍在登州任上。

藏言《竇庠傳》又雲:“昌黎公留守東都,又奏授公為汝州防禦判官,改檢校戶部員外郎、兼侍禦史。”《舊唐書》略同。按《舊唐書·韓皋傳》雲:“(皋)入為東都留守。元和八年六月,加檢校吏部尚書,兼許州刺史,充忠武軍節度使。”據前引《舊唐書·憲宗紀》,韓皋為東都留守在元和六年。《韓皋傳》又雲:“長慶元年正月,正拜尚書右仆射。二年四月,轉左仆射,若赴尚書省上事,命中使宣賜酒饌,及宰臣百僚送上,皆如舊式。其年,以本官東都留守,行及戲源驛暴卒,年七十九。”據此,則長慶二年(822)韓皋嚐再為東都留守,然傳文所雲,似未及到任。今按竇庠有《東都嘉量亭獻留守韓仆射》、《陪留守韓仆射巡內至上陽宮感興二首》等詩,可證韓皋曾至任所,非《舊唐書·韓皋傳》所雲未到任而卒。《舊唐書·敬宗紀》雲:長慶四年(824)正月“甲戌,左仆射韓皋卒”當以此為是。竇庠亦在長慶二年後為汝州防禦判官,戶部員外郎則為檢校中朝官銜,庠又有《留守府酬皇甫曙侍禦彈琴之什》,此詩亦當作於此時。

在汝州防禦判官任後,竇庠曆信、婺二州刺史,此事在《舊唐書》傳、藏言《竇庠傳》中均有記載。藏言《竇庠傳》雲:“後遷信州刺史,三載,轉婺州。”竇庠刺信州,當在韓皋卒後,即長慶二年(822)、三年(823)間。三載,轉婺州,已至寶曆元年(825)或二年(826)。

關於竇庠的卒年,藏言《竇庠傳》雲:“轉婺州。亦既二載,遘疾告終於東陽之官舍,享年六十有三。”《舊唐書》傳同。東陽官舍,據《舊唐書》卷四十《地理三》,東陽為婺州屬縣,可知竇庠乃卒於婺州任上。據上文可知竇庠至婺州乃寶曆元、二年間事,又二載卒,當已至大和元年(827)或二年(828)。竇庠享年六十三,當生於廣德二年(764)或永泰元年(765)。

第五節 竇 鞏

竇鞏,字友封,生平見褚藏言撰《竇鞏傳》、《舊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之《竇群傳》附傳。

竇鞏行七,元稹《酬竇七相贈依次重用本韻》、白居易《微之見寄與竇七酬唱之什本韻外勇加兩韻》、裴度《竇七中丞見示初至夏口獻元戎詩輒戲和之》、令狐楚《鄂州使至竇七副使中丞見示與元相公戲酬之什鄙人任戶部尚書時中丞是當司員外郎每示篇章多相唱和今因寄四韻以寄所懷》①,均為贈鞏之作。

元和二年竇鞏中進士,此事各書具有詳細記載,《舊唐書》傳雲:“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藏言《竇鞏傳》同,此不贅述。

竇鞏及第後即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袁滋辟為從事,此事在《舊唐書》傳、藏言《竇鞏傳》中有記載。至於竇鞏入義成軍幕的具體時間,可以大致推算出來:據《舊唐書·憲宗紀》,元和元年(806)十月,袁滋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元和七年(812)十月,為薛平所代。已知竇鞏是元和二年中進士,則其入義成軍幕當在元和二年至七年間。另外,元稹有《酬竇校書二十韻》②詩雲:“及我辭雲陛,逢君仕圃田。音征千裏斷,魂夢兩情偏。”圃田,《周禮·職方氏》雲:“河南曰豫州,其澤藪曰圃田。”注雲:“圃田在中牟。”義成節度領滑、鄭、潁三州,中牟在鄭州境,故“仕圃田”即指竇鞏入義成軍幕之事;“辭雲陛”則指元稹因貶江陵士曹參軍而離京,《舊唐書·憲宗紀》:元和五年(810)二月“東台監察禦史元稹攝河南尹房式於台,擅令停務,貶江陵府士曹參軍。”據此可知,此詩所指的時間是元和五年春,則竇鞏之入義成節度使幕當在此時。另外元稹詩稱竇鞏為校書,藏言《竇鞏傳》雲:“故相淮陽公鎮滑台,辟為從事,釋褐授秘校。”則知鞏入義成軍幕後,即已帶秘書省校書郎一職。再者,元稹《送友封二首》①又雲:“惠和坊裏當時別,豈料江陵送上船。”詩所指的也是元和五年元稹被貶江陵事,而惠和坊在東都,則知元竇二人分別之地在東都,時鞏兄竇牟在東都任職,鞏當是依兄而居,故竇鞏之赴滑州,應在元和五年二月後。

關於竇鞏從事於滑州後的行跡,《舊唐書》傳雲:“滋改荊、襄二鎮,(竇鞏)皆從之,掌管記之任。”藏言《竇鞏傳》亦雲:“淮陽移鎮渚宮,遷峴首,改協律郎,二府專掌奏記。”可見竇鞏曾跟隨袁滋數移鎮,由此若探明袁滋之事跡,則竇鞏行跡亦隨之了然。袁滋,生平見於《新唐書》卷一五一《袁滋傳》、《舊唐書·順宗紀》、《舊唐書·憲宗紀》、韓愈《袁氏先廟碑》②,今略敘其行跡如下:貞元二十一年(805)七月,袁滋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年八月,出為劍南東西川安撫大使。元和元年(806)十月,充義成軍節度使。元和七年(812)十月,入為戶部尚書。元和八年(813)春正月,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鎮襄陽。元和九年(814)九月,改荊南節度使,駐江陵。元和十一年(816)七月,改申、光、唐、蔡、隋、鄧觀察使,權以唐州為理所。十二年(817)正月,以上疏請罷討吳元濟兵敗,貶撫州刺史,同年九月,為湖南觀察使,十三年(818)卒於任所。

據《舊唐書》傳、藏言《竇鞏傳》可知,竇鞏隨袁滋曆任山南東道節度、荊南節度掌書記之職,這些經曆在竇鞏的詩作中也有表現,如竇鞏有《襄陽寒食寄宇文籍》。竇鞏又有《送劉禹錫》詩雲:“十年憔悴武陵溪,鶴病深林玉在泥。今日太行平似砥,九霄初倚入雲梯。”劉禹錫永貞元年(805)十月貶朗州司馬,元和九年(814)冬征還京師,自朗州赴長安必經江陵,竇鞏此詩也作於江陵,以上二詩,可證竇鞏曾隨袁滋至襄陽、江陵。竇鞏又有《唐州東途作》雲:“綠林兵起結愁雲,白羽飛書未解紛。天子欲開三麵網,莫將弓箭射官軍。”袁滋嚐上書諫伐吳元濟,竇鞏此詩,亦主和議,與袁滋意同,此詩可證在山南、荊南任後,元和十一年竇鞏曾隨袁滋至唐州。

關於唐州任後竇鞏的去向,藏言《竇鞏傳》雲:“司空薛公平鎮青社,辟公為掌書記,又改節度判官副使,累遷至大理評事、監察禦史裏行、殿中侍禦史、檢校祠部員外郎章服。”《舊唐書》傳同。薛平任平盧節度使的時間在《舊唐書·憲宗紀》有明確記載:元和十四年(819)三月“己醜,以義成軍節度使薛平為青州刺史,充平盧軍節度、淄青齊登萊等州觀察使。”則知竇鞏辟為副使,亦在元和十四年左右。元稹有《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①詩雲:“李多嘲蝘蜓,竇數集蜘蛛。”注雲:“竇七頻改官銜,屢有蜘蛛之喜。”“頻改官銜”即指竇鞏入淄青幕後屢獲升遷,元稹此詩作於元和十四年②,可證竇鞏是年已隨薛平至淄青。另外《寶刻叢編》卷二“京東東路·青州”著錄唐《幡竿頌》,題“唐竇鞏撰並書,長慶四年十月立”,則知長慶四年(824)冬,竇鞏尚在青州。

藏言《竇鞏傳》又雲:“後薛公入為民曹,府君除侍禦史,轉司勳員外郎,遷刑部郎中。”《舊唐書》傳同,則知竇鞏乃隨薛平入朝。據《金石錄》卷三十所載《唐司徒薛平碑》雲:薛平於“寶曆元年,朝京師,換左仆射、兼戶部尚書。”竇鞏入朝,亦當在寶曆元年(825)。

關於竇鞏在朝為官後的行跡,《舊唐書》傳雲:“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檢校秘書少監,兼禦史中丞,賜金紫。”《新唐書》卷一七四《元稹傳》亦雲:“(元稹)在越時,辟竇鞏。鞏,天下工為詩,與之酬和,故鏡湖、秦望之奇益傳,時號蘭亭絕唱。”《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元稹傳》同,可知竇鞏曾至浙東。另據《舊唐書·穆宗紀》:元稹於長慶三年(823)八月遷浙東觀察使,時竇鞏尚在淄青幕,故竇鞏赴浙東的具體時間,當在入京曆侍禦史、司勳員外郎、刑部郎中後,已是大和中事。

浙東任後,元稹移鎮武昌,竇鞏亦隨往,此事《舊唐書》傳、藏言《竇鞏傳》均有記載,具體時間可據《舊唐書·文宗紀》:大和四年(830)正月,元稹除武昌軍節度使。竇鞏之赴鄂渚,亦當在此時。另外,竇鞏有《忝職武昌初至夏口書事獻府主相公》,裴度有《竇七中丞見示初至夏口獻元戎詩輒戲和之》相和,詩雲:“元侯看再入,好被暫留連。”令狐楚和詩亦有“新詩鄂渚來”語①,可證竇鞏確曾隨元稹至武昌。

關於竇鞏的卒年,藏言《竇鞏傳》②雲:“居無何,元公下世,公亦北歸,道途遘疾。乃至輦下,告終於崇德裏之私第,享年六十。”《舊唐書》傳、《新唐書》傳均言鞏卒年六十,唯褚藏言《竇鞏傳》③雲鞏卒年六十三,今從六十說。按《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元稹傳》,元稹卒於大和五年(831)七月,則竇鞏之卒,當在五年或六年,享年六十,其生年當在大曆六年(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