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1]記
【題解】
這是《記州八記》的最後一篇。
作者在這篇遊記中,描述了小石城山奇異的景致,並通過對這樣的景致被埋沒在人跡罕至的荒僻地區的感歎,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遭貶謫後、政治抱負不能施展的悲憤心情,並用存疑的口氣批判了所謂世有“造物者”的說法。
【原文】
自西山道口經北[2],逾黃茅嶺[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4]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5],有積石橫當其垠[6]。其上,為睥睨梁[7]之形;其旁,出堡塢[8],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9]有水聲,其響之激越[10],良久乃已[11]。環之可上[12],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13],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14],類智者所施設[15]也。
噫!吾疑造物者[16]之有無久矣。乃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17],而列是夷狄[18],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19],是固[20]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21],則其果無乎[22]?
或曰:“以慰夫賢[23]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24]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25]少人而多石。”是二者[26],餘未信之。
【注釋】
[1]小石城山: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北。[2]經北:一直往北。[3]逾:越過。黃茅嶺:嶺名,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城西麵。[4]少北:稍微偏向北。[5]土斷而川分:地麵中斷為河流所分。[6]垠(yín):邊際,盡頭。[7]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牆。梁(lì):正梁。[8]堡塢(wù):小城堡。[9]洞然:很深的樣子。[10]激越:響亮清脆。[11]良久乃已:很久才停止。[12]環之可上:環繞著它可以上去。[13]箭:箭竹。[14]疏數:疏密。數:不疏。偃仰:俯仰,指竹木的俯伏、仰立姿態。[15]類智者所設施:好像是有智慧的人安排布置的那樣。[16]造物者:這是創造萬物的神靈。[17]中州:中原,指現在的黃河中、下遊一帶。[18]列:安排。夷狄:古代稱我國東方少數民族為“夷”,稱北方少數民族為“狄”。這裏的“夷狄”,是泛指距中州很遠的永州一帶。[19]更:經過,經曆。售:實現,這裏是顯示。伎:同“技”,即技藝。[20]固:本來。[21]神者倘不宜如是:有神靈的造物者或許不該這樣。倘,或許。[22]則其果無乎:那麼造物者果真是沒有吧。[23]賢:賢明。[24]氣:古人認為天地間有一種靈秀之氣,它賦在人的身上,便造就偉大的人物;它賦在物上,便造出奇特美好的東西。[25]楚之南:指包括永州在內的南方各地。楚在戰國時南部疆域在今湖南省一帶。[26]是二者:這兩種說法。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翻過黃茅嶺下來,有兩條路:一條路往西,沿途沒有發現好的景致;另一條稍稍偏北又向東延伸,在不到四十丈遠的地方,地麵中斷為河流所分,有一堆積石橫擋在山路盡頭。積石上麵呈現出矮牆和屋梁的形狀;積石旁邊,聳出一座天然的小城堡,有個地方像門,朝裏一望,黑漆漆的,丟一塊石頭進去,從深邃之處發出水響的聲音,那回聲激揚清越,很久才消失。繞著積石可以登上頂點,從那裏能望見很遠的地方。這裏雖然沒有土壤,卻從石縫裏生長出青翠的樹木和秀美的箭竹,這些樹木和竹子顯得格外奇特、堅實,它們疏密相間,有的倒伏,有的挺拔,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精心安排設計的。
唉!我懷疑到底有沒有造物主已經很久了。到這裏看到這些景致,便越發認為造物主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這造物主怎麼不把這些景致放在中原地區,卻偏把它安排在這偏遠的地方,以致使它經曆了千百年也不能向人們顯示出奇妙的景色,這實在是勞而無功啊!有神靈的造物主或許不該這樣,那麼造物主大概真的沒有吧?
有人說:“小石城山是造物主用來安慰那些賢明而在這裏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說:“自然界的靈秀之氣在這裏不造就卓越的人物,而隻造就奇特的山水,所以這裏人才少而石頭多。”這兩種說法,我是不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