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詩的格律規則
近體詩的格律與古體詩相較,有四方麵的不同:
1、句數固定
古體詩的字數是不受限製的。一首古體詩可短可長,篇幅沒有固定形式。但近體詩的字數句數有嚴格的限製:絕句都是四句,律詩都是八句,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五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四十個字,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四句,共二十個字;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五十六個字,七言絕句共四句,僅有二十八個字。近體詩的句數是固定的,字數也是固定的,但不能反過來說,凡是八句的詩都叫律詩,四句的詩都叫絕句,這種說法欠科學,因為句數固定還不是近體詩最本質的特點。近體詩最本質的特點是講究平仄,如果不講平仄,一首詩盡管是八句或四句,也不能稱為律詩或絕句,而仍然是古體詩,或叫打油詩。
2、押韻嚴格
什麼是“韻”?韻和韻母有別,韻母包括韻頭、韻腹和韻尾,而韻隻包括韻腹和韻尾,凡韻腹、韻尾和聲調相同的字,叫同韻字。隻有同韻字才能互相押韻。押韻就是把同韻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同韻字因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是句句押韻,有的是隔句押韻。唐詩都是隔句押韻,位置是固定的。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或絕句,首句可以用韻,也可以不用韻。一般而言,五言律詩以首句不押韻為常見,七言律詩以首句押韻為常見。古體詩一般也是隔句押韻。在這一點上,兩者沒有本質區別。但近體詩與古體詩相比,押韻嚴格,主要表現在:
①近體詩一般隻用平聲韻,古體詩則既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
②近體詩不能“出韻”,也就是說,韻腳(押韻的字)必須隻用同一韻部中的字,不許用鄰韻的字。詩人用韻一般根據當時的語音,同韻(即主要元音、韻尾相同)相押。唐代詩人用韻為“平水韻”(106韻,包括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
由於語言的發展變化,存在著“韻同音異”的現象,即一個韻部中的字,今天讀來已經不同韻了。如杜甫《登高》,用的是“灰”部韻,“哀”、“回”、“來”、“台”、“杯”原來是可以互押的,但今天這些字已經不同韻了。不過,今天我們讀古詩,隻能讀今音,是不能讀古音的。
3、講究平仄
平仄是唐詩的本質特征,是形成近體詩的重要因素,格律講的就是平仄。
古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現代普通話是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音的平聲分化為普通話的陰平、陽平,古音的入聲轉到其他三聲中去了,如“拍”、“白”、“百”、“迫”原來都是入聲字,現在卻讀pāi、bái、bǎi、pò,但在唐詩中,所有的入聲字隻能當仄聲字用,不能當平聲字用。所以普通話裏陰平、陽平都是平聲,上聲、去聲都是仄聲,另外還要了解入聲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
唐詩中的平仄看起來似乎很複雜,但是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間,以求得聲調的抑揚頓挫。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大致有四種,這四種格式分別是:
①仄仄—平平—仄②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④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式是五言律詩的基本句式。這四種基本句式的交錯,就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以第①種句式作首句的叫仄起仄收式;以第②種句式作首句的叫平起平收式;以第③種句式作首句的叫平起仄收式;以第④種句式作首句的叫仄起平收式,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春望》:
首句入韻的:王維《山居秋暝》
平平平仄仄空山新雨後,
仄仄仄平平天氣晚來秋。
仄仄平平仄明月鬆間照,
平平仄仄平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竹喧歸浣女,
仄仄仄平平蓮動下漁舟。
仄仄平平仄隨意春芳歇,
平平仄仄平王孫自可留。
首句不入韻的:杜甫《春望》
仄仄平平仄國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感時花濺淚,
仄仄仄平平恨別鳥驚心。
仄仄平平仄烽火連三月,
平平仄仄平家書抵萬金。
平平平仄仄白頭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渾欲不勝簪。
《山居秋暝》是一首平起仄收式,首句入韻;《春望》是一首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韻,其他兩種格式以此類推,此處不再贅述。
七言律詩的平仄,是在五言律詩四種基本句式的基礎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即: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