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
賀知章
【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解析】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年),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令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
詩的前兩句概敘他多年在外的經曆,含有對大好年華消磨在外,而思鄉之情終莫能改的無限感慨。後兩句通過描寫他初到家鄉,兒童笑問的場麵流露出喜悅心情,幽默富有情趣。
桃花溪
張旭
【原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①。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解析】
桃花溪,“在湖南常德府桃源縣西南二十五裏,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江。”(《一統誌》)本詩妙在結尾:“洞在清溪何處邊?”結語並非真在尋問桃花源。或者是在懷疑它的有無,而是在慨歎實無可以避世躲亂之地。作者不直說而用詢問句,更增加了感歎之情,含有惆悵不盡之意。
【注釋】
①石磯:水邊突起的大石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①。
【解析】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王維家居蒲州(令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道出人之常情,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末兩句采用了同一時間(重陽),不同空間(兩地)借“遙知”構成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王維一方在長安孤獨寂寞,另一方兄弟在家鄉團聚歡樂。
【注釋】
①茱萸:別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萊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①。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解析】
題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早晨與友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結句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消息,而是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這是大有深意的。作者當時被貶,故特以此語告慰洛陽親友,表示自己雖遭貶謫卻不改其高潔的情操。
【注釋】
①平明:天剛亮。
閨怨
王昌齡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①,悔教夫婿覓封侯②。
【解析】
起句竟說少婦本不知愁,及至第二句寫登樓賞春,第三句轉折,望見陌上楊柳才愁上心頭。最後發出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深沉哀怨,才點明“閨怨”。用了先揚後抑的方法,刻劃這類少婦心情,頗為深刻。表現了一種追求世俗的榮華富貴不如朝夕恩愛的思想感情。
【注釋】
①陌頭:路邊。②悔教:悔使。覓封候:為尋求封侯而從軍。這句說:她後悔使丈夫從軍求取功名。
春宮怨
王昌齡
【原文】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①。平陽歌舞新承寵②,簾外春寒賜錦袍。
【解析】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玉環,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歌女衛子夫,遺棄陳皇後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此詩的旨義乃敘春宮中未承寵幸的宮人的怨思,從而諷刺皇帝沉溺聲色,喜新厭舊。運用的是“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
【注釋】
①未央:漢宮名。此借指唐宮。②新承寵:指衛子夫受寵幸,立為皇後。衛子夫出身微賤,為漢武帝姐平陽公主家歌者(《漢書·外戚傳》)。
涼州曲
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飲琵琶馬上催②。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析】
這是一首屬於盛唐邊塞詩的七言絕句,也是為人們廣泛傳誦的名篇。詩人用奇麗的彩筆描繪了邊地軍中別開生麵的情景:葡萄酒、夜光杯,表現將士們豪邁慷慨的情懷。末句雖以誇張的語氣渲染戰爭的殘酷,但情調並不哀傷,有一種樂觀主義的豪情。
【注釋】
①葡萄美酒:以葡萄釀的美酒。《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夜光杯:這裏指酒杯的華貴。舊題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中說:“周穆王時,西域獻夜光常滿杯,杯受三升,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③琵琶:本是西域馬上彈拔樂器,後傳入中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①
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②。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③。
【解析】
李白的七言絕句被稱為“妙絕古今”。此詩前兩句直接敘事,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和故人東去之地。第一句寫的是將別,第二句是寫分別,“煙花三月”,想像江南美景。此句前人評為“千古麗句”。此詩後二句更妙。目送故人所乘船隻遠去,直至連船帆都望不見,他還凝望著天際江流。這是以景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