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睡好覺,保證睡眠充足。老年人要學會有規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一天有八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11)調節飲食。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少吃些動物脂肪和含糖類食物。
(12)聽優美動聽的歌曲。優美的旋律可調節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使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歡樂感覺。
要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童心。
保持一顆童心,你會單純透明;保持一顆童心,你會學會以誠待人;保持一顆童心,你會淡泊名利;保持一顆童心,你會超然灑脫;保持一顆童心,你的心胸會更開闊;保持一顆童心,你會活得自由自在;保持一顆童心,你的生活會更精彩;保持一顆童心,你會過得幸福快快樂樂……
心理專家支招:老年心理的調適與老年養生保健
無論社會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多麼好的養老環境,如果老年人調適不好自己的心理,不會養生,也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樂觀是養生的唯一秘訣。”老年人要健康長壽,就要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做情緒的主人。
遇煩惱能排除,遇挫折能頂住,遇疾病不發愁,喪失親人能承受。這樣才能心情愉快,使身體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狀態。
1.進取養生
進取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進取心的人熱愛自己的生活,有生活目標,有精神支柱,生活充實,心情愉快。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人體各生理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有進取心的人有執著的追求,遇困難不氣餒,能刻苦鑽研,發奮學習。多動腦,堅持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又可延緩機體的衰退。美國科學家把73位平均年齡在81歲的老人分成三組: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受人照管組。實驗結果:勤於思考組的老人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達到最佳指標。三年後,勤於思考組的人都還活著,思維遲鈍組的人死亡12.5%,而受人照管組的人則有37.5%已經死去。有科學家用超聲波測量出勤於思考的人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展狀態,從而保養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還有人用正電子斷層放射照相術的方法對大腦新陳代謝進行研究,發現腦子活動時總是把較多的葡萄糖送到腦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靜時,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腦內葡萄糖利用率較低,但用起腦來,腦最活躍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並不低於青年人。所以,用腦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著名心理學家潘菽92歲時曾說:“我亦老年,對老年心理學有自己的體會,不斷的腦力活動使我的頭腦還可使用。”那些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之所以長壽,可能與他們的進取心、鑽研精神有關。
2.淡泊養生
我國古代的養生家嵇康說:“清虛靜泰,少私寡欲。”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些都是說不貪圖功名利祿、心胸開朗、無憂無慮、無仇無怨、無悲無悔就能保持愉快、滿意與積極情緒,自然有益於健康。文壇壽星冰心老人在82歲時曾以“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為題,總結她的養生經驗。她認為淡泊就是對物質生活不過分奢求,過清簡樸素的生活,寧靜是心理盡可能排除個人的雜念,少些私心,人生在世,不為個人私利操勞,心胸就會寬廣,心情就會樂觀,這樣就不會傷神而傷身,終會健康長壽。
淡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寬容、謙虛、平靜、知足、不攀比。相反,如果比級別待遇不如人,比生活條件不如人,越比就越生氣。這樣心理難以平衡,消極情緒困擾自己,苦惱自己,必然會損害健康。有人稱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老人要做情緒的主人,要製怒,“寧靜”,要能控製自己的情緒,無論遭受什麼挫折,要冷靜對待、麵對現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經得起歡樂與憂傷的考驗。清代閻敬銘受到太監李蓮英的陷害,大怒之下病臥不起。在冷靜的思考後,寫下了《不氣歌》,從此不再生氣,這是寧靜製怒的良好範例。
3.遺忘養生
老人要記恩不記仇,要有容人之量,要珍惜時間和精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做到情緒平穩。要遺忘什麼呢?
遺忘經曆的坎坷。有些老人不為經曆的坎坎坷坷而悲傷,而是承受了創傷,心情平靜地做好當前的事,來彌補創傷。武漢的衛衍翔、北京的王兆民老人等都是坎坎坷坷地生活了幾十年,工作不久又到了退休年齡,但他們退而不休,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大踏步追趕、彌補失去的青春年華,了卻他們的終生夙願,取得了成就,得到了欣慰。
遺忘個人的恩恩怨怨。有的老人提起年輕時某人對他的打擊,就牢騷滿腹、喋喋不休、怒氣衝天,直到古稀之年還記憶猶新,真是記了一輩子的仇,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受了打擊感到委屈,情有可原,但如果認識了讓心情平靜的秘訣是正確的價值觀念,他的埋怨就可以大部分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