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給自己的心理做個保健——心情舒爽每一天(4)(2 / 3)

鄭先生今年60歲,退休前是某大學中文係的博士生導師,退休後偶然得知一位老同事已經被學校高薪返聘了,心裏特別的不是滋味。從此,他經常衝老伴和孩子們發火,說是因為家裏的氛圍不好使他退休後沒有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繼續發揮,導致自己沒有被學校返聘。他的脾氣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壞,還經常感覺胸口發悶,去醫院檢查,結果是心髒出了問題,這下鄭先生更加的變本加厲了。於是家人給他請來了心理醫生。

人的欲望無窮,容易脫離實際,好高騖遠,主觀與客觀相分離,造成很大的失望。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足常樂。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就更為重要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隻要沒有虛度光陰就可以了。人的成功在於天時、地利、人和。

每人都有一本書,各有各的不同。電影演員不能都當主角,必須有人當配角,當好配角也應很快樂。人們的基礎有千差萬別,隻要自己的現在比過去有進步就值得高興,要學會自己跟自己縱向比較。

1.老年人要知足常樂

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麵教書,一麵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什麼?”人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創業、成功,再創業、再成功,然後是隱退,頤養天年。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這是客觀規律,硬撐著自己,使自己的欲望極度地擴張,最終隻能使自己傷痕累累,七竅流血。因此,老年人一定要知足常樂,欲望有度。

2.老年人要明白,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也帶不去的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麵對金錢、色欲、權欲等具體的誘惑時,許多人往往會將健康和生命拋之腦後了,變得貪得無厭了。有的老年人為了一點點的利益就整日的心神不安,給自己造成極大的壓力,每日與焦慮、煩躁、鬱悶相伴,最終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搞得自己身心疲憊不說,嚴重的還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

3.老年人活了大半輩子,應該知道對於自己來說,最寶貴的東西隻有生命和快樂

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挖空心思地想滿足自己無度的欲望,即使你滿足了,可你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當你奄奄一息,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看著你掙來的金山銀山,你會質疑自己:“難道這就是我人生的意義嗎?”天下的好事不可能都讓你一個人撞上,天下的財富不可能讓你一個人占盡。你的不良欲望滿足得越多,你的生命和快樂也就會隨之減少。

心理專家溫馨提示:

老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過很長的一段距離,故考慮問題時要豁達,不能要求過高。因為超越客觀實際的種種目標,以及盲目攀比心理,或者明知達不到的願望而硬要滿足,這些都將使自己失望、苦惱甚至失去生活信心。人有著無限的欲望,人也有著有限的體力與精力。以有限的體力和精力去追求無限的欲望,結果隻能是使自己身心疲憊地陷入痛苦的泥潭當中。

(第十節)名利皆乃過眼雲煙

66歲的黃叔叔退休後一直潛心研究,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書法界很有威望,用大書法家來稱呼也不為過。但黃叔叔並沒有因此就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平時不管是與老朋友在一起還是與年輕人在一起,都非常地和藹可親。大家有的叫他老黃,有的叫他黃老,有的還直呼其名,但是他從來都不在乎這些。是否被人稱作書法家,他就更不在乎了,同每個人都能和諧相處。

而同樣是66歲的張叔叔就截然不同了,他和黃叔叔一樣也是酷愛書法,而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書法界聲望很高。但與黃叔叔不一樣的是他很在乎別人是不是稱呼他“書法家”,他認為這是地位和威望的象征。如果別人不稱呼他張書法家,而稱呼他張老或是老張,他就不高興;如果有人對他直呼其名,他就會感覺特別反感,而且還多次為稱呼的問題與人爭吵。最後居然因為這個問題導致心裏鬱悶而使心理發生變異。張叔叔不出門了,再也不研究書法了,精神也委靡不振了。

名與利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很多人在世上闖了一輩子最終還是因為不能承受名與利的折磨而導致嚴重的後果。名與利無形中給人的精神套上了枷鎖,成為人生的大敵。老年人要知道名、利乃是過眼雲煙,要對其淡而化之。

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於名與利。現實生活中的名與利並沒有一個定數,他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今天你得到了你所追求的,那麼明天就會有新的、更大的名與利向你發出誘惑的信號。無窮無盡的名與利會把你拖得精疲力竭,直到你氣絕身亡。是悲哀還是欣慰?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你所追尋的名與利並不一定適合你,即使你追尋到了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在自然狀態下心是放鬆的,也是最完美的,如果把名與利夾雜了進來,你的生活、追求、思想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