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造成老年人自卑心理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兒女的不孝、子孫的早逝等,心理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這種自卑心理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那麼老年人如何才能預防和驅除這種心理呢?
心理專家有如下建議: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器官的機能不斷衰退,表現出體力減退、視力和聽力降低、行動遲緩、牙齒脫落等。這本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常常導致老年人產生衰老和死亡等聯想,出現煩躁、焦慮、多疑、暴怒等不良情緒。不少人興致索然、性情固執、好生悶氣、好發無名火,再遇上家庭瑣碎之事不盡如願,往往會火上澆油,這些現象得不到緩解,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不僅造成生理上的不適,而且會誘發或加重疾病,對老人健康十分不利。那麼,人到暮年應怎樣克服自卑心理,歡歡樂樂地度過後半生呢?
1.用樂觀的態度對待暮年
人到暮年絲毫沒有自卑的理由,隻要盡力而為就會博得眾人的理解與尊重。樂觀地對待一切,當一切病魔向您挑戰時,就要像對待敵人那樣,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並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它。事實證明,積極的樂觀主義,猶如精神原子彈,對疾病有巨大的威懾力量。
2.遇事無爭,修養心境
人到暮年,不必和青壯年相比,遇事應避讓無爭,“太太平平”地安度晚年。
古人說得好“大得必得其壽”,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應做到:安心處世,性格豁達、光明磊落,性情豪爽、不與人爭強鬥勝,不自尋煩惱,更不要為不快之事而大動肝火,終日心平氣和,寬厚待人,沒有嫉賢妒能的憂慮,心理始終保持泰然自若。
3.豐富晚年生活
人到暮年,往往對生活愛好缺乏濃厚的興趣,加之安排不當,就顯得枯燥無味。豐富晚年生活,對老人健康長壽非常重要,應做到:日常生活有規律,起居定時,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根據自己的特點恰當地安排好生活、工作、學習、鍛煉、休息、飲食和睡眠等;平時不宜過勞,勞逸要適度。琴、棋、書、畫、烹調、縫紉、養殖、栽種、工藝製作等技藝,也是老人克服自卑心理、老年保健尤其是精神保持安樂的好方式。
(第二節)感覺自己得了絕症以後
63歲的田大嬸,最近總是神神秘秘的,每天晚上洗澡的時間特長,而且心情顯得特別沉重,不大和人說話,也不和老伴一起住。
家裏人都覺得很奇怪。一天,她去洗澡,老伴在她的枕頭底下發現了一瓶安眠藥和一封遺書:“最近我身上出現了很多的小紅點,我覺得我是得了白血病。我知道得了這種病是很難治愈的,而且還得花好多的醫藥費,我已經活了六十多歲了,什麼都經曆過了,我不想給兒女增加痛苦和負擔。這幾天小紅點明顯增多,看來我是真的要去另一個世界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的父親……”老伴一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趕忙把孩子們都叫了回來,商量之後便去請心理醫生。
還有一位68歲的張大爺,最近總是疑神疑鬼,每天晚上上廁所的時間特長,情緒也變得低落,不大和人說話,就連他最疼愛的小外孫也不願搭理了,還一個人搬到了閣樓上去住,而且不讓其他人上去。
家裏人都覺得很奇怪。這天,他又去上廁所,老伴便趁機悄悄地爬到閣樓上,想看看他到底在幹什麼,老伴在他的枕頭底下發現了一瓶安眠藥和一本日記,老伴打開日記一看,很是吃驚,日記的最近一頁上麵寫著:“最近我上廁所的時候,總是很難受,我覺得我是得了尿毒症。我知道得了這種病是很難治愈的,而且還得花好多的醫藥費,我已經活了六十多歲了,什麼也都經曆過了,不想再給兒女增加痛苦和負擔。這幾天病情加重,看來我是真的要去另一個世界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的母親,我的老伴,為了不讓你們傷心難過,我會悄悄地離開家,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自行了斷……”老伴一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趕忙把孩子們都叫了回來,商量之後便請來了心理醫生。
經心理醫生診斷,田大嬸和張大爺都是由於誤認為自己患上絕症而產生了一種自殺心理。那麼老年人如何克服自殺心理呢?
1.珍愛您無價的生命
生老病死是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但是,麵對疾病和死亡我們依然要有一種勇於與疾病鬥爭的勇氣和信心。因為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敢於與困難和挫折鬥爭,義無反顧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些老年人因為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麵對疾病和困難時,很容易就選擇輕生的辦法來尋求解脫,這種消極悲觀的態度和行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給家人帶來更大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是刻骨銘心的。
2.保持良好的心態
對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拓寬自己的生活範圍,尋找更多的生活樂趣,尋找適合自己的第二職業,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另外老年人在麵對自己身體的不適時,要相信科學,相信現代的醫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