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16)(2 / 3)

2.記憶力衰退

熟人的名字老是記不起來;讀書前看後忘;電話號碼總要反複看幾遍才能記住;剛說過的事,一轉身就忘了;常常記不起隨手放的東西。

3.想象力衰退

理想越來越少,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

4.言語能力衰退

講話變得緩慢嗦。

5.思維能力衰退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新事物感到吃力,甚至有點害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

6.情感變得不穩定

較易動感情和在感情上被人同化;遇到困難,不像以前那樣鎮定自如;經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感;對喧鬧聲感到很煩躁;看不慣年輕人的言談與行為。

7.意誌衰退

做事缺乏毅力和探索精神,喜歡憑老經驗辦事;下決心要做的事常常拖拉而不立即行動,進而,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

8.反應能力下降

動作不如以前靈活;對事物不如以前敏感;一旦疲勞,恢複得較慢;睡眠時間也比以前少了。

9.興趣愛好減少

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少了。不再有興趣看小說、電影、電視,不再喜歡參加各類活動,特別是集體活動。

10.產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總感到自己老了,經常想到自己已臨近死亡。常回想已故的親友,又聯想到自己,悲悲戚戚。

11.性格更容易發生變化

老年人離退休後,如果身體還十分健康,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則老人的性格通常不會發生重大改變。如果老人體弱多病,又缺乏親友照顧,醫療條件差,經濟拮據,家庭矛盾多,子女不關心,居住條件差,則老人的性格易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12.容易焦慮不安

很多人在度過更年期後,情緒逐漸趨向穩定。但是焦慮不安一直持續到老年期。當環境中有不利因素時,就更容易出現焦慮不安。

13.情緒變化明顯

老年人情緒的變化表現為:一方麵是對一般刺激趨向冷漠,喜怒哀樂不易表露,或反應強度降低,使人易產生冰冷之感;另一方麵是遭受重大刺激,情緒的反應特別強烈,難以抑製。有的老人在共慶全家團聚時,也許忽然傷心落淚;別人認為很平常的事,他卻在唉聲歎氣。家人也常摸不透老人的脾氣。其實,這多由外界刺激引起。

14.敏感多疑

感覺器官不敏銳,對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事往往卻很認真,常把聽錯、看錯的事當作對他的傷害而感到傷心不已。

15.易產生孤獨感

社會疏遠老人及老人自己退出社會等因素使他們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深居簡出,懶於交際。

16.容易自卑

老年人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或患病時就會過分傷感,自卑情緒也就隨之加重。

17.習慣心理鞏固

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決定了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很鞏固。年齡越大,形成的習慣越固定。

18.個性心理特點明顯

人的個性心理特點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老年人比起青年人與中年人更顯得個性化。例如,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不讚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由於頑固而對一切變化和新事物都感到不安,老人不自覺地堅持防衛態度,所以有的老人就顯得很固執,剛愎自用。

當然,不同人的心理衰老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要看這個人能否進行積極的心理保健。還是那句話,擁有一顆年輕的心是老年人延緩衰老的關鍵。

老年人產生衰老心理的原因

所謂衰老感就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老了,已經成為老年人的一種心理狀態。

老年人心理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是自己身體狀態的變化。由以前的健步如飛變得舉步維艱、由以前的精力充沛變得易疲勞且精力恢複很慢,還伴有性欲減退、食量減少的現象,辦事效率也越來越不如以前。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改變。老年人退休後,從一個自己熟悉的大的工作環境中退回到家庭這個小的環境中,由職業角色轉變為家庭角色,遠離了自己為之奮鬥多年的事業,開始為一些家庭瑣事煩心;子女都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不再像以前一樣天天圍在自己的身邊,於是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孤獨寂寞之感;還有一些老年人不願意看見的就是一些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老朋友、老鄰居和親戚的去世,這更會加重他們的衰老感。

再有就是周圍的人處處把自己當成老人。一上公交車,就有年輕人給自己讓座,“大媽,您坐這兒”,過馬路時,總有熱心人過來說:“大叔,您這麼大歲數了,我扶您過馬路吧”;去超市買東西,出來結賬,總會聽見收銀員很熱情地說“勞駕這位小姐,讓這位老同誌先來吧,謝謝啊!”耳邊經常聽見“老前輩”“老先生”“老師傅”的稱呼,這也很容易讓老年人產生衰老感。衰老感的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心理開始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