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自己的心理把脈——給自己的心理開個良方(1)(2 / 3)

2.孤獨感

工作退下來了、社會角色轉變了、各種社會活動減少了、經濟收入下降了、家庭的主導地位被替換了,若再加上體弱多病、行動多有不便,所以會更少參加社會交流。因此,活動範圍變小,再加上老來少朋寡友,如果孑然一身,更是淒涼至極。老年人最怕孤獨,這種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被遺棄感,從而開始對自身價值及自己生命的存在表示懷疑,甚至絕望。

3.空虛感

如果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就不會有空虛感,有事業、有追求、有精神寄托也不會有空虛感。老年人離退休以後,雖然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但如果沒有新的內容來充實,缺乏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就會感到百無聊賴,時光難熬。空虛感是一種消極情緒,它會加速老年人的衰老,如果維持的時間過長,就會引起老年人失眠、心神不寧、對周圍事物喪失興趣,對人生感到悲觀失望的現象,有時甚至會想到自殺,這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焦慮感

心理學家解釋,所謂焦慮感是指個體在麵臨現實存在的或預計出現的對自身會產生某種威脅的客觀事物時所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老年期是角色轉變最頻繁的時期,有些老年人或因不適應新角色,或因沒有及時退出舊角色而引起角色衝突,會手足無措、產生焦慮感;有些老年人或因退休後收入減少、經濟窘迫或因擔心自尊心受到損害而產生焦慮感。從積極方麵看,焦慮感會起到促使老年人改變現狀的作用;在更多情況下,焦慮對老年人來說並非是積極和有益的,它往往會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引發老年人退休綜合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5.懷舊感

心理學家解釋,所謂懷舊感是指個體麵對老年期的處境而產生的對年輕時代的故人、故物懷念、留戀的一種心理體驗,大多數老年人都有這種心理。有些老年人將其作為同衰老抗爭的手段。的確,回憶一些過去的美好時光,會使自己忘卻現實的煩惱、使自己身心愉悅。有些老年人喜歡用老眼光看新問題,這就不容易從現實困惑中解脫出來。還有些老年人過分懷舊,尤其是個別喪偶的老人,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極度思念之中,難免心緒憂傷、悲觀失望。這種懷舊心理無疑會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

與退休綜合征密切相關的因素

調查研究發現,退休綜合征一般發生在老年人退休後的半年之內,從其退休後的第六天開始。半年之後,就會慢慢適應退休生活,心平氣和地度過人生的又一個春天。心理專家研究發現,性格特點、職業性質、文化程度、年齡大小、性別差異,興趣愛好等因素都與老年人的退休綜合征的產生有著密切關係。

1.有無思想準備

據調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時無思想準備,退休後,大部分空閑時間不知如何安排。因為突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昨天還在精神百倍、按部就班地工作,今天一退休就變得無所事事,生活因失去規律性和緊張感,便會產生失落、孤獨、空虛、自卑等心理變化。有的老人體力下降,若對其照顧不周或其慢性疾病纏身、行動不便,更會加重其心理障礙。相反,對退休有充分思想準備或是迫不及待等待退休的老人,往往能夠坦然地接受並享受退休生活。

2.個性特點

老年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與退休綜合征的發生也有著密切關係。平素工作繁忙、事業心強、好勝而善於爭辯、嚴謹和固執的人易患退休綜合征,因為過去他們每天都緊張忙碌,一旦變得無所事事,適應起來就比較困難,我們上麵提到的劉老就屬於這種情況。相反,那些平時工作比較清閑、個性比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現心理異常反應,因為他們離退休前後的生活節奏變化不大。

3.個人興趣愛好

那些退休前就有廣泛興趣愛好的老年人,在放下工作重擔之後,可以充分享受業餘愛好所帶來的樂趣,過得有滋有味,自然不易出現心理異常,也就不會發生退休綜合征。而那些退休前除工作之外無業餘愛好的人則很容易發生心理障礙,因為這些人退休後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變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陰暗抑鬱,就像我們案例中的劉老。

4.人際關係

老年人如果人際交往廣泛、喜歡與人溝通又善於結交新朋友,心境就會變得比較開闊,心情也會很好,消極情緒就不易出現。反之,人際交往不良或者沒有朋友的老年人則容易出現退休綜合征,因為這些老年人會經常感到孤獨、苦悶,覺得煩惱無處傾訴、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

5.職業性質

離退休前如果是擁有實權的領導幹部易患退休綜合征,因為這些人要經曆從被前呼後擁到形隻影單、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的巨大變化,的確難以適應。此外,離退休前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也易患此症,因為他們如果想再就業往往不如那些有技術的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