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階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一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後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無所事事,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啊!”而有的老人卻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想著“終於可以出去轉轉了,是先去荷蘭還是先去巴黎?”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個階段是適應期。從一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退到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裏,生活內容和生活的節奏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處的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時,老年人就會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從而產生了煩躁、焦慮、抑鬱等情緒。
第四個階段是穩定期。“既退之,則安之”,老人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痛苦的心理掙紮後,會認識到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目前的狀況是不可能改變的,於是漸漸把注意力轉移到家庭,或是尋找人生的第二個別樣的春天。
2.家庭和家庭關係導致的心理不適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場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狀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係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的影響。
一是夫妻關係。老年人夫婦間的恩愛程度如何、喪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後的夫妻關係是否融洽等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老年人與其子女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值得關注。很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心勞神直至精疲力竭。晚年喪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為爭財產而不顧骨肉手足之情等都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痛苦,都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還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關係緊張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與孫輩之間的關係。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但由於社會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在思想觀念上很容易與孫輩人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人的嬌生慣養,看不慣孫輩人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往往會產生不悅的情緒。
3.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一是衰老與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
二是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症的老人,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記憶力減退,嚴重的甚至造成癡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常常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已成為他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所以心情焦慮、抑鬱。
關於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我們會在後麵的章節中作詳細的介紹。
(第三節)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特點
老年人是社會中的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有著其特殊的心理問題,那麼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又有哪些特點呢?心理學家調查研究發現,老年期心理問題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導致老年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元而複雜的。生理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個性心理特征、日常生活習慣等等,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影響。
第二,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神經細胞開始萎縮和減少,常常容易發生與生理老化有關的心理問題。老年期的精神障礙大多直接或間接與其腦功能的老化有關。
第三,老年期的心理問題與其身體狀況密切相關。在感冒、感染、骨折、身體衰弱時,老年人特別容易並發癡呆症狀,伴隨著憂鬱,食欲也明顯減退。
第四,環境因素對老年人心理影響很大。一則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環境關係很大,很容易受環境影響而出現問題,如老年疑病症、憂鬱症等都與環境有關;二則老年人在治療時環境的調整、精神治療、音樂療法以及作業療法等都可從不同的角度醫治老年人心靈上的創傷,有時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老年期疾病的不典型性和變動性。病因的複雜性導致了病情的複雜性,有時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完全正確的判斷。如在憂鬱狀態下,老年人不像青年人患憂鬱症那樣動作少、憂鬱感明顯,多數老年人能夠充分講述自己的症狀,憂鬱感不重。
(第四節)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會隨之出現一些變化。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生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老年朋友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啊!”這是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產生衰老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知能力下降。如青絲變白發,健步如飛變成步履蹣跚,精神飽滿變成氣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賦閑,與子女分居,親人朋友的離世等。
還有就是周圍的人把自己奉為老人,自己處處被當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誌”、“老師傅”、“老先生”的叫聲中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