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

黃孝邁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空尊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陂湘水,搖蕩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①?這次第②、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解析】

從字麵上看,這是一首寫離愁別緒的婉約詞,實際上,作者以翠鳥傷春為喻,寫自己麵對國家每況日下的形勢,心存難以言說的隱痛。此詞是有所寄托之作。

【注釋】

①桃根:見前賀鑄《蠑戀花》注。②這次第:這許多情況。

大有九日

潘希白

【原文】

戲馬台①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②清瘦。紅萸佩③,空對酒。砧杵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強整帽④簷敲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蓴鱸,霜前雁後。

【解析】

這首詞寫重陽節有感。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詞的上片,因采菊而知重九已至。南山翠色依舊,但夜來風雨,不便登臨;清瘦悲秋,亦無意登臨。詞的下片,聽砧杵而覺微寒,飲酒亦無情緒。敗荷衰柳言秋已無多,天涯搔首而發已無多,歲暮人老,如何不動故國蓴鱸之思?《銅鼓書堂遺稿》評曰:“用事用意,搭湊得瑰瑋有姿,其高淡處,可與稼軒比肩。”

【注釋】

①戲馬台:見前吳文英《霜葉飛》注。②衛郎:衛玠,見前周邦彥《大酺》注。③紅萸佩:所佩茱萸,以避災。④整帽:用孟嘉落帽的故事。

青玉案

黃公紹

【原文】

年年社日停針線①,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解析】

這首詞是思歸懷人之作。社日是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與秋社,這裏指春社。每逢社日,婦女有停針線的習慣。“今日”三句寫詩人自身的寂寞,因與意中人淒涼的處境遙相呼應,更顯得深摯動人。換頭“春衫”兩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誰為補綴?想到此,不由得淚灑青衫。寫得具體真切。“落日”四句是全詞的關鍵所在,也是寫得最精彩的片斷。它的高妙之處在於把思念之情落實到具體事物上,因此顯得充沛之至,纏綿之至。

【注釋】

①停針線:《墨莊漫錄》:“唐宋婦人社日不用針線,謂之忌作。”張籍《吳楚詞》:“今朝社日停針線。”

摸魚兒

朱嗣發

【原文】

對西風、鬢搖煙碧,參差前事流水。紫絲羅帶鴛鴦結,的的鏡盟釵誓,渾不記,漫手織回文,幾度欲心碎。安花著葉,奈雨覆雲翻,情寬分①窄,石上玉簪脆。朱樓外,愁壓空雲欲墜,月痕猶照無寐。陰晴也隻隨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見長門青草春風淚。一時左計①,悔不早荊釵,暮天修竹,頭白倚寒翠。

【解析】

全詞描寫了一位被遺棄的思婦的心理活動。上片分兩層寫,起筆便畫出了一位在秋風中憑欄凝望而鬢雲蓬亂的思婦形象。接下去用“參差前事流水”提起對往事的回憶。“渾不記”以下,便轉入了第二層,由於回想起往日的歡愛,於是自然地想到了薄幸人的種種負心行為。過片處融情入景,似斷實續。第一層到“玉消香碎”,寫人已憔悴不堪了。“君且醉”以下,深一層用“長門”一典,寄托詞人的悲苦。

【注釋】

①分(fèn):緣分。②左計:失算。

蘭陵王丙子送春

劉辰翁

【原文】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①處。春去誰最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裏長門暮。想玉樹凋土②,淚盤如露。鹹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春去尚來否?正江令③恨別,庾信④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⑤。人生流落,顧孺子⑥,共夜語。

【解析】

這首詞,題為丙子送春,實指宋恭帝趙顯德祐二年(1276年)的春天。這時元兵迫近臨安,宋帝奉表請降。詞題目為送春,實寫亡國之痛。以春喻國,不露痕跡,哀婉無窮。詞分三片,片片以送春發端,大聲急呼,喝人猛省。皆係以重筆出之。上片寫春去無路的人間悲痛。中片寫河山斷送後梁燕最苦,杜鵑啼血,乃華夏後裔的身世之悲。下片寫故國之思,問句黯然神傷,淒楚動人。

【注釋】

①試燈:正月十五日燈節前預賞花燈。②玉樹凋土:指為國犧牲的人。《世說新語·傷逝》記載,庾亮亡,何遜臨葬雲:“埋玉樹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③江令:南朝梁江淹,作有《別賦》。④庾信:著有《愁賦》⑤花記前度:化用劉禹錫典故,見前晁補之《憶少年》注。⑥孺子:指作者之子將孫。

寶鼎現

劉辰翁

【原文】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①香塵蓮花底。簫聲斷、約彩鸞②歸去,未怕金吾③嗬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④歌起。父老猶記宣和⑤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⑥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裏,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⑦。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⑧,暗滴鮫珠⑨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裏。

【解析】

這首詞鋪寫昔時月夜遊賞之樂,以極美麗繁華的景象,對照著今日亡國之痛,更是深沉哀婉。詞分三疊。第一疊,寫當年眾人之遊樂,有聲有色。二疊以父兄回憶往事發端,係承接上疊的歌唱舞姿而來,但筆下含有深意。接著再鋪寫具體事物。用金銅仙人辭漢落淚典故,以抒亡國之痛。三疊,再寫回憶舊事。“腸斷”以下六句,回首少年時,無限惆悵傷心。

【注釋】

①習習:本指微風,此處形容香塵之氣。②彩鸞:幽會。唐大和末書生文簫在鍾陵西山遇仙女吳彩鸞,互相愛慕,彩鸞吟詩有“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之句,遂結為夫婦。見《全唐詩》卷863。③金吾:執金吾,掌管京城防衛的官員。④念奴:唐玄宗天寶時名歌女。⑤宣和:宋徽宗年號(1119—1125)。⑥沙河:沙河塘,在錢塘(杭州)南五裏,為宋時繁華的居民區。⑦三千樂指:三百人的樂隊。一人十指。⑧燈前擁髻:舊題漢伶玄《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通德占袖顧視燭影,以手擁髻,淒然泣下,不勝其悲。”通德,姓樊,為伶玄妾。⑨鮫珠:傳說南海中有鮫人,泣淚成珠。見《述異記》。

永遇樂

劉辰翁

【原文】

餘自乙亥①上元,誦李易安②《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③離離,風鬟三五④,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鈕無寐,滿村社鼓。

【解析】

這首詞,從詞“序”裏推知是作於公元1278年。上片描寫臨安今昔的變化,下片抒寫“江南無路”的悲苦。詞中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國亡家破的痛苦和對故國的眷戀之情。遙相承應,更有無可奈何之歎,哀婉無窮。

【注釋】

①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②李易安:李清照,號易安居士。③緗帙(xiāngzhì):淺黃色的書套,代指書卷。

④風鬟三五:李清照《永遇樂》詞中,有“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句。三五,正月十五日。且有“風鬟霧鬢”句。

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雲屋

劉辰翁

【原文】

怎知他、春歸何處?相逢且盡尊酒。少年嫋嫋天涯恨,長結西湖煙柳。休回首,但細雨斷橋,憔悴人歸後。東風似舊,向前度桃花,劉郞能記,花複認朗否?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前宵正恁時候。深杯欲共歌聲滑,翻濕春衫半袖。空眉皺,看白發尊前,已似人人有。臨分把手,歎一笑論文,清狂顧曲①,此會幾時又?

【解析】

這首詞,係與故人惜別之作。當年同榜題名,春風得意,有多少壯誌豪情。然而今天相逢,卻已兩鬢蒼蒼,尤其是飽經憂患,家破國亡,故人相逢,忽又言別,情何以堪。上片抒寫重回杭州的感慨,下片寫與友人重逢之喜悅及即將離別依依不舍的心情。

【注釋】

①顧曲:《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後來便稱欣賞音樂或戲曲為顧曲。

高陽台送陳君衡①被召

周密

【原文】

照野旌旗,朝天車馬,平沙萬裏天低。寶帶②金章,尊前茸帽③風欺。秦關汴水經行地,想登臨都付新詩。縱英遊、疊鼓清笳,駿馬名姬。酒酣應對燕山雪,正冰河月凍,曉隴雲飛。投老殘年,江南誰念方回④?東風漸綠西湖岸,雁已還,人未南歸。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

【解析】

從詞的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之作。起句破空而來,前三句寫陳允平奉召北上途中場麵,旌旗搖搖,車馬隆隆,行色甚壯。“寶帶”二句寫陳的裝飾和風貌,突出他的榮寵顯達。“茸帽風欺”,略帶得意之態,饒有風趣。這一個層次是實寫。以下則承接“平沙萬裏”,想像對方在北地的生活,是虛筆。“秦關汴水”泛指中原一帶,就行途寫來。過片曲意不斷,“應”遙接“想”字,繼續寫陳允平。寫北國冬日景象,以及其在北國夜飲達旦的情景。接下來轉向寫自身,寫別後的淒涼及對故人的思念,結拍三句更進一層。

【注釋】

①陳君衡:名允平,號西麓,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詞集名《日湖漁唱》。②寶帶:飾有寶玉之帶。金章:金印。③茸帽:皮帽。④方回:賀鑄字。黃庭堅《寄方回》:“解道江南腸斷句,隻今惟有賀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