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
【原文】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解析】
這是一首寫女子傷離別的詞。首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因見芳草而憶及王孫。以下寫因憶而登樓眺望,望之不見,故淒淒魂斷。杜宇聲聲而不忍聽,雨打梨花而不忍見,惟有重門深閉。但黃昏以後,尚有漫漫長夜,又將如何挨過呢!此詞《花庵詞選》題李重元作,當從之。
三台清明應製
萬俟詠
【原文】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①,禦溝張、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風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②、太平簫鼓。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台榭映秋千,鬥草聚、雙雙遊女。餳③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④。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正輕寒輕暖漏永⑤,半陰半晴雲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蠟傳宮炬,散翠煙、飛人槐府⑥。斂兵衛、閶闔⑦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⑧。
【解析】
此詞正如明代李攀龍在《草堂詩餘雋》裏所雲:“鋪敘有條,如收拾天下春歸肺腑狀。”第一疊意謂春色先到皇家,然後傳遍都城內外。第二疊承上,寫都城清明風俗,自飲食至遊樂,描繪生動。第三疊著重寫皇家、貴宅、公府的節日景象,渲染出一派天下太平的氣氛。全詞鋪敘詳盡,點麵結合,宛如一軸《清明上河圖》長卷。如此篇,真可謂以賦為詞。
【注釋】
①青門:漢長安城東城門。此泛指京城城門。②九陌:都城大路。③餳(xíng):麥芽糖。宋祁《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④夭桃朱戶:用崔護《過都城南莊》詩意。⑤漏永:夜長。⑥槐府:貴人宅第,門前種槐。⑦閶闔(chānghé):宮門。⑧休務:辦公休止,宋人語。
二郎神
徐伸
【原文】
悶來彈鵲,又攪碎、一簾花影。漫試著春衫,還思纖手,熏徹金猊①燼冷。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嗟舊日沈腰,如今潘鬢②,怎堪臨境?重省,別時淚濕,羅衣猶凝③。料為我厭厭,日高慵起,長托春酲④未醒。雁足⑤不來,馬蹄難駐,門掩一庭芳景。空佇立,盡日闌幹倚遍,晝長人靜。
【解析】
這首詞抒發懷人之情。詞的上片先從自己的角度來寫。反用馮延巳《謁金門》“舉頭聞鵲喜”之意,因無喜訊而怨鵲並彈之,但攪碎花影又添新愁。漫著春衫亦是無聊之極,但睹春衫而思纖手愈覺痛苦。如此怎能不多病瘦損,白發頻添?詞的下片再從對方的角度來寫。別時熱淚,至今仍在羅衫。情思懨懨,妝鏡慵臨,卻以病酒為托辭。人既不歸,書亦不至,如此惟有空倚闌幹,佇立盡日。上下兩片互相輝映,擴大了詞的感情容量。兩片之間以換頭“重省”二字作為過渡,境界變化而意脈相連。
【注釋】
①金猊(ní):獅形的銅香爐。②潘鬢:喻衰老(見晉潘嶽《秋興賦》)。③凝(nìng):讀去聲,凝結。④酲(chéng):病酒。⑤雁足:雁足傳書,見《漢書·蘇武傳》。
江神子慢
田為
【原文】
玉台掛秋月,鉛素淺、梅花傅香雪。冰姿潔,金蓮①襯、小小淩波羅襪。雨初歇,樓外孤鴻聲漸遠,遠山外、行人音信絕。此恨對語猶難,那堪更寄書說。教人紅消翠減,覺衣寬金縷,都為輕別。太情切,消魂處、畫角黃昏時節。聲嗚咽。落盡庭花春去也,銀蟾②迥,無情圓又缺。恨伊不似餘香,惹鴛鴦結。
【解析】
這首詞係望月懷人之作,以情景交融取勝。詞的上片寫秋月高掛,冰清玉潔的美人在月下漫步。滿腹心事,無法表達,欲托之於書信,怎奈孤鴻鳴聲漸遠,行人音信斷絕!詞的下片寫因相思而清瘦,遇黃昏尤覺消魂。花落春去,唯有明月缺而複圓,撩人情思。結句怨得無理,卻妙得癡情神理。
【注釋】
①金蓮:指女子之纖足。②銀蟾:月亮。
驀山溪梅
曹組
【原文】
洗妝真態,不作鉛花禦。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黃昏院落,無處著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何況江頭路。月邊疏影,夢到消魂處。結子欲黃時,又須作,廉纖①細雨。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東陽②也,試問花知否?
【解析】
這首詠梅詞,上片寫梅花品格之高潔,下片寫賞梅者情懷之抑鬱,是古詩詞眾多詠梅之作中的一篇佳作。
【注釋】
①廉纖:細微,纖細。②東陽:南朝梁沈約,曾為東陽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