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午橋:在今河南洛陽。唐裴度曾建別墅於此。
蘇武慢
蔡伸
【原文】
雁落平沙,煙籠寒水,古壘鳴笳聲斷。青山隱隱,敗葉蕭蕭,天際暝鴉零亂。樓上黃昏,片帆千裏歸程,年華將晚。望碧雲空暮①,佳人何處,夢魂俱遠。憶舊遊、邃館②朱扉,小園香徑,尚想桃花人麵③。書盈錦軸,恨滿金徽④,難寫寸心幽怨。兩地離愁,一尊芳酒淒涼,危闌倚遍。盡遲留、憑仗西風,吹幹淚眼。
【解析】
這首詞寫的是羈旅傷別之情景。上片寫景。“雁落”三句,從水說。“青山”三句,從山說。“望碧雲”三句,化用江淹詩意,揭示出思鄉懷人的主旨。下片抒情。“憶舊遊”四句,舊遊之旖旎春光,與目前之衰颯秋景恰成鮮明對比。“兩地”三句,結合雙方,折回己之倚樓。末三句,風吹淚幹,足見倚樓之久、情懷之寂寞。
【注釋】
①碧雲空暮:江淹《休上人怨別》:“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②邃館:深館。③桃花人麵:崔護《過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④金徽:金色的琴徽。
柳梢青
蔡伸
【原文】
數聲鵜鴂,可憐又是、春歸時節。滿院東風,海棠鋪繡,梨花飄雪。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自是休文①,多情多感,不幹風月。
【解析】
此詞係寫春愁,情感細膩。上片,鵜鴂聲聲,飛花漫天,寫的俱是暮春時景象。下片化用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詩意,寫己之鬱結愁腸。文人多愁善感,卻推說“不幹風月”,正顯示出此種情感之細膩微妙。
【注釋】
①休文:人名,南朝梁沈約字休文,曾仕宋及齊,因仕途不得意而精神抑鬱,形體消瘦。
鷓鴣天
周紫芝
【原文】
一點殘釭①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②,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解析】
此詞以今昔對比、悲喜交加、委婉曲折而又纏綿含蓄的手法寫雨夜懷人的別情。上片開頭兩句將夜深燈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況渲染托出。“梧桐”三句,由視覺轉寫聽覺,點出“三更秋雨”這個特定環境。換頭“調寶瑟”三句展開回憶,猶記當年兩人相對而坐,伊人輕輕調弄弦索,自己則撥動著金猊爐中的香灰。兩人低聲唱起那首鷓鴣詞,樂聲悅耳,歌聲悠揚,這恐怕是聚首期間最難忘的一幕了。下片回憶中的歡樂之樂音與上片離別後的淒涼雨聲,構成鮮明對照。結尾“如今”兩句,是使詞意轉折而又深化的著力之筆,可見對伊人思念之深。
【注釋】
①釭:燈。②金猊(ní):香爐。
踏莎行
周紫芝
【原文】
情似遊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係得蘭舟住。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解析】
這首詞寫離愁別恨,藝術性很高。詞的上片寫別時。遊絲、飛絮、煙柳,均是眼前景物,既點明時節為暮春,又暗指情事為離別,可謂妙喻天成。“淚珠”句寫臨別情態亦逼真。詞的下片寫別後。“雁過”二句,薄暮景象,渲染出無窮無盡之離恨。末二句用撇開一層寫法,愈見愁思之深。
帝台春
李甲
【原文】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亂紅,也似知人,春愁無力。憶得盈盈拾翠侶,共攜賞、鳳城①寒食。到今來,海角逢春,天涯為客。愁旋釋,還似織;淚暗拭,又偷滴。漫倚遍危欄,盡黃昏,也隻是,暮雲凝碧。拚則而今已拚了,忘便怎生便忘得。又還問鱗鴻②,試重尋消息。
【解析】
這是一首傷春詞,而以情感真切細膩取勝。上片由景入情。“暖絮”二句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一種獨特的意境。第四、五句寫因為夢的失落,加之為客天涯海角,故而春愁無限。“盈盈拾翠侶”,寫曾一起踏青拾翠的是體態豐盈、步履輕盈、眼波盈盈的少女;設想她與詩人在“寒食後,風細柳斜斜”的良辰美景,攜手共賞鳳城春色是多麼美好,然而如今這一切都像一場春夢般地煙消雲散了。下片直抒其情,除“暮雲凝碧”一句寫景外,純用白描,寓情於景,自然是詩詞的高致,以情、以事描寫,抒發內心的衷曲亦可達到藝術的至境。
【注釋】
①鳳城:京城。②鱗鴻:即魚雁。古人說魚雁可以傳書。
憶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