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冬瓜姑娘(3 / 3)

女兒女婿眼紅了。他們沒想到娘這樣迫切。寧靜深夜,火車的巨大律動,恍若故裏招魂曲,強烈吸引娘的心。

女婿邊安慰老娘,邊從書架上取出一張大花紙,找了找,然後慢慢解釋說:“桃林是個隻有幾百人的小地方”。

“是囉,是囉……”老人叨著,回了自己房間。

女兒女婿禁不住一陣冷戰。中國這樣大,近些年局部劇變這樣多,誰知這個通了鐵路的桃林,是個什麼處所?女婿決定盡快去桃林看看,準備先弄清情況,再向老娘彙報。

然而,老娘的步伐,還是超出了他倆的想象。當晚,趁著夜色,她就走了。連招呼都沒打一聲,直讓人心驚肉跳。

一位在南昌住了六十多年的老人,從來沒有走完過一條馬路。隻有天曉得,她是如何穿越縱橫交錯的街道,投奔火車站,並且上了火車的。她怕計劃被破壞,就不辭而別。反而讓女兒女婿欲尋無門,隻得與警方聯係,靜侯音信。

在共和國的土地上,投奔一個明確的目標,不是難事。但要以八十高齡的身體,去尋找一個小地方,也相當難。陳群上了去湖南的火車,逢人便問:“大哥,你曉得桃林啵?”

老人的滿臉真誠與期盼,直讓人憐憫而又同情。於今,列車上有的是旅行高手,他們一合計,她就順利到了長沙。

在長沙火車站,她不斷詢問商鋪店員:“大哥,你曉得桃林啵?”起先是遭到冷遇,但被問的一人多,便引起了警方的關注。她被帶到一個安靜房間,讓她“慢慢地說。”

結果,她當晚得到了熱水、熱飯、還有熱鋪的安排。次日,她被領上了火車,一路心境很好,總在邊喝水,邊訴說。她的故事,聽眾無不動容。不久,幾名列車員扶她下車。並反複叮囑她:“這就是桃林,您要多問清路,別走錯了。”

火車離去後,陳群站在閱台上,前後看看,心開始發冷。但她馬上鎮靜下來,重新審視周圍的一切。那山脈的走向,那空氣的味道,全然沒有當年的影子:唉,這不是桃林!

然而,在這寬敞的火車站閱台上,八旬老人以自家可憐的經驗,根本無法知道要找的桃林在哪裏。但她並不放棄。

陳群攔住一位小青年,說:“大哥,你曉得桃林啵?”

“這就是桃林啦!”小青年眼睛瞪得大大的。

“不是不是……”她懶得糾纏,隨人流出了車站,進入一戶居民家中,遇一抽煙的老倌,事態發生了根本轉變。

老倌一見,便知陳群心裏焦急。他連忙滿臉堆笑,遞上椅子,篩上熱茶,濃烈的鄉情,讓她感到了溫暖和力量。

一會兒,來了警察。陳群這才知道,百裏之外,還有一個地方也叫桃林。警察慢慢地說著一些輔助性的名字,什麼山啦,河呀,橋呀,農作物呀……她越聽越糊塗,卻又喜又急,說:“我就隻曉得桃林,曉得貓哥狗哥,是我的親哥哥。”

見陳群左右為難,警察邊比劃邊繪畫,細說另一個桃林的風情與狀況。陳群聽後覺得又像又不像。但這個世界上隻要有叫桃林的地方,她就會去看個究竟。她決不會後退。

次日,又經百裏顛簸,她感到骨頭似在散架。但車到桃林地界,她就如有神助似的渾身來了力量。望窗外群山,她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喊出聲來:“是的,這就是桃林啦!”

她將臉緊緊地貼在窗玻璃上,眼不敢眨,生怕桃林從眼前溜走。窗外,那綿延的山川,那稻田村莊,那繞村的風景樹……大地紋奩,正是靈魂的胎盤。它孕育了生命,就會給生命以支點。使之鮮活成長,生動運行,直至透出絢麗的光。陳群覺得,自己穩穩地站在了大地上,不再飄搖如夢。

下車後,她頭也不回,徑直往雷家嶺方向走去。她毫不猶豫,也不再打探。而且還是趁著天黑,一個勁地往前趕。

數十年變遷,大至村落,小至田埂,都已相對發生了更新。但陳群認定山形,硬是摸著夜路,顫顫巍巍往前走。於今,她的行速幾乎與五歲那次爬行一樣緩慢。她也是在有意放慢速度,等待遠方的遊魂追趕上來,與她一同歸故裏。她要好好地呼吸家鄉的空氣,好好地感受家鄉的氛圍。趁黑夜,與小草,與田疇,與山川大地,仔細分享團聚的喜悅。

一輩子的願望,一朝變成現實,竟然夢幻般肅穆親切。陳群不禁更加放慢了腳步,之後幹脆走一程路,坐一會兒。反正夜深了,到達村子,人家都已睡去,別吵醒他們的瞌睡吧。看看天上的星座,她知道,這次確實沒有走錯路兒。她覺得心頭陣陣發熱,便大口呼吸空氣。並在內心深處反複默語:我的家呀,我貓哥狗哥呀,我回來了。我是你們的冬瓜小妹,我來看望你們,和你們團聚,和你們分享親情來啦。

遠山近地,雞鳴三遍,天地進入了黎明前的漆黑。周圍迷蒙一片,隻有起伏群山的剪影,貼著天幕,約隱約現。陳群感到有些冷了,她解開袍袱,加了件衣服,邁步繼續趕路。她想,天亮以後,村人開門,這時回到家裏,給大家一個驚喜,當數最佳回鄉。如此想著,她無意間又加快了腳步。

天隨著陳群轉過山坡的步伐,漸漸明亮起來。這時,陳群睜大眼睛,她看見了大山深處高高的古楓樹,然後是古樹下的清澈池塘。上麵有鳥兒飛翔;再後,她揉了揉眼睛,又看見了古樹深處,小小的屋場。那兒,狗在叫,煙在騰,生命的氣息在喧鬧。這村子雖小,但確實是生她養她的地方。

陳群感到自己的腳步從來沒有過地輕鬆有力起來,她把行包往另一隻肩上一換,深吸一口清晨的新鮮空氣,幾乎一路小跑,衝到自家屋址的一戶人家門前。她毫不猶豫,伸手拍拍門板,大聲問道:“我是冬瓜,我的貓哥狗哥在啵?”

“誰呀?”屋裏傳出年輕人的回應聲。

“我是冬瓜呀!”

屋裏繼而傳出飲泣聲。雷家嶺的這一代人,雖說誰都沒有見過他們的“冬瓜姑媽”,但他們誰都知道“冬瓜姑媽”的事跡。可讓他們做夢也不曾想到的是,她千呼萬喚不出來,卻在大家最不經意時候就出現了。她確實出現得太突然,就像從天而降,直讓鄉親們猛一下還不敢接受這個現實。

連續幾天,雷家嶺人全都處在過年樣的興奮中。他們神往以久的冬瓜姑媽,突然奇跡般地回到他們中間來了。

當地政府根據陳群提供的資料,迅速與南昌方麵聯係。他們很快就收到了對方的回信和彙款。信裏稱:“隻要老人家願意,就讓她在故鄉安心住下去吧。至於生活費用,我們身為兒女,保證逐月足額彙寄。然而,人老了,不是幾個錢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老人最注重的是心境。如果她不願住了,也請鄉親們安排妥當,讓老人順利回南昌。或者給個消息,定當派人接回。總之,不能讓老人再有煩心事才對。”

陳群用彙款買了侄兒一間偏屋,就開始獨立生活。她上山砍柴,下地種菜,外出購物,自己做飯,有空就坐到池塘邊的楓樹下,說:“你們有事就去忙吧,我給你們守屋。”

如果生活需要,她到其它人家要了東西,都會給錢。理由是,欠了鄉裏太多情感,再得鄉人財物,便是罪過。

她的理由,實在是超出了常理。

作者簡介:

盧世龍,為生計先後出任過企業文員、報社記者、雜誌社編輯。然習性散漫,猶愛散文。已發表過幾十萬字的散文、隨筆及報告文學作品,偶有篇章獲獎,或轉載,或入選本。現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