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堡
美國詩人,“垮掉派”代表人物。生於新澤西州一俄國移民家庭,母親是個激進的共產主義者,對他影響較大。中學時代開始寫詩,1948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之後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1953年來到舊金山,作過市場調研員等。1955年10月,金斯堡在6號美術舉行的朗誦會上朗誦了《嚎叫》的第一部分,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次年,全詩由“城市之光”書店出版,反映了美國青年對資本主義現實生活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以及反對一切的無政府主義思想,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其它詩集有《現實三明治》和《美國的墮落》,後者包括一些反對美國侵越戰爭的作品。《你看過這部影片嗎?》訴說美國各種汙染和公害問題,並對資本家進行譴責,鼓吹人類之愛和同性愛。
加西亞·馬爾克斯
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醫生,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18歲進國立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後因內戰輟學。不久開始作記者,並長期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篇小說《枯枝敗葉》、《惡時辰》、《一件事先張揚的凶殺案》等,短篇小說集《格蘭德大媽的葬禮》,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等。
米蘭·昆德拉
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他童年時代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歌和劇本,並從事過音樂和繪畫等。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了《獨自》等詩集。1967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蘇聯入侵捷克後,他1975年移居法國,之後創作了長篇小說《笑忘錄》、《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戲劇《雅克和他的主人》,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等。還出版有《小說的藝術》和《被背叛的遺囑》等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麵輕鬆,實質沉重;表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他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最近出版《慢》、《身份》和《無知》等法語小說。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昆德拉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布拉格之春”前後為背景,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在兩條線索下展開,一是托馬斯的故事,通過他和特蕾莎及其他情人之間的關係,通過“靈與肉”的兩性關係探討“輕與重”;另一條線索圍繞托馬斯的女友之一畫家薩比娜展開,布拉格事件後,她選擇了留在國外過著漂泊的生活,而她的情人弗蘭茨則懷著滿腔政治熱情死在了曼穀街頭。生活中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時,也正是我們的生命貼近大地,顯得真切實在之時;而當一切負擔都缺失時,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那麼,麵對生活和曆史中的“輕”與“重”時,到底選擇什麼?小說意蘊深遠,意義層次豐富,引人思考但並不枯燥。
克麗斯塔·沃爾夫
德國女作家。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1949一1953年在耶拿和萊比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畢業後在報社工作並常到工廠體驗生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分裂的天空》、《回憶克裏斯塔·T》、《童年典範》,短篇小說《莫斯科的故事》、《六月的下午》、《菩提樹下》和《一隻公貓的新生活觀》等。這些作品都觸及了現實中人們關注的問題,其中《分裂的天空》是60年代德意誌民主共和國中成功的作品之一,真實自然地反映了德國的分裂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化,東西德社會的對立給個人生活的影響——在愛情、婚姻上的抉擇。沃爾夫還寫過很多評論、散文和隨筆等,評論集《讀和寫》集中表達了她的美學觀點,認為文學作品就是要表現個人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的過程,要表現主觀真實性。品特英國劇作家,荒誕派戲劇的代表。出生在倫敦東部工人區的一個裁縫家庭。1948年進入英國皇家戲劇學院學習,1950年開始創作,同時也參加演出。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生日晚會》、《升降機》、《看房者》、《地下室》、《侏儒》和《虛無鄉》等。這些作品的背景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當前英國社會的生活,人物多是小職員、流浪漢等下層人物,善於運用象征和比喻手法,表現人失去“自我”,在一個荒誕的世界中的不知所措。他和貝克特等荒誕派作家的不同在於,作品在整體構思的荒誕性上,還融入了現實主義的成分。另外,作為“憤怒的青年”的同齡人,他還在作品中將威脅和喜劇的成分結合起來,形成了“威脅喜劇”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