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心領悟(1 / 1)

向競爭對手學習

麵對你的競爭對手,你是怎樣一種態度呢?

是咬牙切齒、懷恨在心,想盡一切辦法要幹掉對手,還是坦然鎮定,虛心地向對手學習自身不具備的優點?

失敗的企業家和成功的企業家的態度顯然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失敗的企業家對自己的競爭對手總是懷著一種敵視的情緒,態度淡漠,時刻保持警惕。他們看不得競爭對手比自己好,比自己強,隻要發現自己稍有不如對手之處就恨不得置對手於死地,一有機會就想著法兒要幹掉對手,大有與對手勢不兩章的架勢。如果讓失敗的企業家給對手一個微笑或者是一個擁抱,幾乎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事情。

麵成功的企業家則截然不同,他們深知費盡心機幹掉對手,將對手逼上絕路,不僅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好處,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慘劇。與其兩敗俱傷,還不如欣然接納對手,和平相處,虛心地向對手學習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那些在競爭中最終勝出的一方絕對是善於向對手學習的。這裏,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個關於哈雷公司與競爭對手本田公司的案例。

哈雷和本田都是世界上的知名品牌。1985年,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國重型摩托車市場中擁有40%的占有率,是哈雷摩托車公司最強勁的對手。在當時,很多熱衷於騎摩托車的人都認為日本製造的本田摩托車物美價廉,不僅價格比哈雷低,而且摩托車本身的質量也不比哈雷差。

受到威脅的哈雷公司為此經常召開高層會議,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田這個競爭對手的詳細情況,學習對手的優點,哈雷公司分派了一個主管去訪問本田汽車公司在美國的工廠。令這位主管大吃一驚的是,他在本田公司的工廠裏既看不到電腦,也看不到機器人,所有的工作都是紙上作業。

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這位主管發現,本田摩托車在生產線末端被淘汰的數量隻占5%,而哈雷摩托車在生產線末端的淘汰率卻高達50%-60%,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摩托車的配件在倉庫儲存過久導致生鏽。

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研究後,哈雷公司終於發現了自身的競爭中的弱點和劣勢。哈雷公司每次都生產出一大批配件,然後放到倉庫儲存起來,而日本本田公司的零件供應商每天隻生產當天所需的零件,當下生產當下使用,這種“及時”的生產方式讓本田大受裨益,既節省了庫存的利息,零件也不會因為長時間儲存而生鏽損耗。哈雷公司雖然用電腦來控製整個生產過程,看似工作手段很先進,實則生產出了一大批廢料。

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後,哈雷公司引進了本田公司的庫存管理係統,把員工參與模式和統計數據當做品質製度的基礎。此外,哈雷公司還紮根美國本土,迎合美國人的心理特點,製造出符合美國人口味的摩托車型號,再配以更為科學的人事管理製度,終於使哈雷摩托車脫胎換骨。

五年之後,哈雷摩托卷土重來,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上升到46%,銷售額也一度達到了1770萬美元。

從上麵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哈雷公司之所以能夠在與本田公司的競爭中取得勝利,主導美國的摩托車市場,主要就是因為它擅長向競爭對手本田公司學習,它通過借鑒本田摩托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的產品優勢,終於走出了銷售困境,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摩托品牌。

如果哈雷公司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時候,沒有冷靜理智地分析本田公司的優勢,也沒有及時借鑒本田的成功經驗,而是一味地想著打壓本田公司,通過惡性競爭等非法手段來置本田公司於死地,那麼哈雷公司的複興之路便會遙遙無期,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徹底沉落。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是非常聰明且明智的,他心胸開闊,不會懷著怎麼狹隘的情緒敵視對手,也不會處心積慮地想著怎樣幹掉對手,而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思考怎樣學習對手的可取之處上,將對手的成功智慧變為自己的免費課程,把對手的失敗教訓當做自己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