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佛陀的教育在曆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法對人心的滲透和拯救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尤其是佛法對現實意義的價值更加值得現代人去探索。事實證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佛法對人類的智慧的開啟,但是,於紅塵的滾滾迷霧中舉步維艱的人們依然沒有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仍會把種種的遭際歸結到外在的事物和環境當中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010年9月25日,在廣州的湖濱賓館,麵向500位歐博成員和歐博客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舉行的題為《經營管理中的佛法》的演講在熱烈而隆重的氣氛中拉開帷幕。講演者四會六祖寺方丈上大下願大和尚在堅定沉穩地登上講演台的一刹那,聚焦了全場所有人員的目光,娓娓道來的以佛法的智慧來鋪就的經營管理之道深深吸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不僅如此,還針對生活中方方麵麵困擾人們的棘手敏感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和解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由大腦思維模式提升到靈性生命思維模式才是最徹底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修心上要善用其心,在行為模式上要善待一切,在實踐上要做一個大寫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才是此次演講的初衷,也是法師對在座每一位經營管理人才的殷殷咐囑,更是佛陀教導我們做人的本懷,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都是講要有道的體悟和心的自覺,由道至心就是一個不斷消除種種執著的覺悟的過程,這個不變常新的理念適用於所有需要它的人們,本次演講的編輯成冊將會影響更多的人群,讓他們在智慧和慈悲的光輝照耀下從自己無法覺知的誤區中勇敢地走出來,而最終走向無盡的快樂和光明。
尊敬的各位善知識:
非常歡喜應歐博企業管理研究所曾偉所長的邀請,能夠在這樣一個吉祥、美好的晚上與諸位見麵。相逢是緣,相知是福。我們能夠有這樣的善緣、法緣和佛緣,來共同探討《經營管理中的佛法》,這是曾教授給我出的題目。我想我先用大概四十分鍾左右的時間略略講一點點體會,再留一點我們可以有一個互動的時間。
非常有幸,在去年之前就拜讀過曾教授的大作--《領導管人,流程管事》,非常地讚歎!覺得確實是中國管理科學的一個創新,一個標誌。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製度化管理,把管人和管事分開來剖析。
管人方麵提出了四個要點:認同、習性、信仰和關係,非常透徹。管事方麵是主張流程管事,也有六大方法。並且更值得讚歎的是,歐博企業管理研究所這個團隊在曾偉教授帶領之下,實踐、幫助了數百家的企業提升,並且都有非常顯著的效果,我想這是更難得更珍貴的。
事實上經營管理能夠促進我們社會的進步、物質文明的繁榮,佛法能夠讓我們安身立命、安頓心靈,這兩者都是需要開發我們內心本具的智慧。那麼,我對於經營管理應該是需要向各位學習的,大家都有很多實戰的經驗,尤其是需要向曾偉教授學習。我嚐試著從佛教文化的角度,我們一起共同來探討。
我們知道,中國禪宗是由印度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祖師航海來到廣州,然後禪法肇興。
那麼達摩祖師為什麼會來中國呢?經典上記載的是達摩祖師觀察東土震旦有大乘氣象。氣象的意思就是說中國人有這種大乘的根器,菩薩的根器。因為印度和中國都是兩大文明古國,並且是有一個非常奇特的文化早熟現象,在兩千多年以前,世界各個民族很多都還處在一個蒙昧狀態的時候,這兩大民族文化的發展、心靈的提升就已經到達了相當的高度。中國有聖人出現,那就是孔子和老子;印度有聖人出現,那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所思考的不是簡單的我們如何去創造物質文明和生活享受,而是已經開始思考生死問題,思考人生存在的根本的價值,或者生命發展的最究竟最圓滿的方向。
實際上在達摩祖師來之前,中國人已經接受了孔子和老子的教化相當的時間,根器已經非常好了,心靈的提升已經到達相當的高度了,所以東土有大乘氣象。
氣象是指內心的開發到達相當的高度,人力資源的開發到達了圓滿的境界。就好像我們經營企業一樣,也是指我們的企業如果有非常好的企業文化,有共通的大家都認同的一個價值觀,這樣的話,會形成一種氣象,企業才會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那麼我想曾偉教授和他的團隊幫助很多的企業能夠改善經營,不單單是創造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完善了管理製度,並且有了好的企業文化,有了一個屹立、基業常青的這樣一種推動力,所以能夠幫助很多的企業形成一種好的企業文化,有一種好的企業的氣象,或者說核心價值,我想這是非常珍貴也非常值得讚歎的。
佛教就說:"見行更互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癡。"事實上一切都無非是見解和行為。我們要提升的話無非是提升見解和行為,也就是指思維模式的提升和行為模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