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腰椎間盤突出症(三)(3 / 3)

(2)突出結節的顯露與切開。神經根充分鬆解後向內輕輕拉開,腋部突出時一般可越過突出頂部將神經根排向內側;若突出大,跨越困難,可先切開突出結節,處理其內容之一部後將神經根排向內側。在神經根拉勾的保護下,切開突出結節頂部。在作“+”字切開時,應以尖刀背向神經根刺入,作圓形開窗時,無論用尖刀或環鑽,都應注意保護神經根。

(3)摘除髓核。在硬膜外脫出時,不待切開,即見突出頂部呈噴發狀,直通入椎間盤內,韌帶下及其他各型在切開後內容物即可部分湧出,至無髓核組織可摘除為度。摘除的組織可為變性程度不定的髓核、變性破裂的纖維環或軟骨板碎片。無論用什麼辦法,也還是部分或大部分髓核摘除,總有處於“死角”處的部分殘留。髓核鉗和刮匙進入椎間隙的深度應嚴格控製,不得超過3.0cm,否則可插到脊椎前方損傷大血管,造成難於控製的大出血。

(4)結束手術。“+”字切開的纖維環四個角狀瓣要切除,椎間盤腔內以生理鹽水衝洗,清除殘屑,徹底止血,切口按層縫合。切開硬膜者必須仔細縫合硬膜。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放置橡皮膜或負壓管作引流。

術後應臥板床3~4周。在引流無出血後即可開始作直腿抬舉動作練習,以使神經根活動防止粘連。創傷疼痛消除後即可開始腰背肌鍛煉。不主張早期起床。應按創傷愈合過程設置科學的恢複方案。

經長期係統非手術療法無效,或複發、再發,或因特殊情況不適應非手術療法者,宜盡早手術。一般在局麻下施行,出血少,術野清晰,保存了神經根的痛覺(顯露階段),可防止神經根的誤傷,且對手術定位亦有幫助。椎管開放方式應根據顯露需要,不拘泥一定格式。突出小,位置適在後外側的突出,椎板間隙比較寬時,隻切除黃韌帶即可。本組采用“開窗術”65例,半椎板切除術4例,全椎板切除術l2例,半椎板加關節突切除10例,半椎板加棘突切除2例。另有8例采用後外側經皮髓核摘除術。

本組l01例手術,治愈88例(87.13%),明顯好轉8例(7.92%),優良率95.05%。

手術並發症:文獻曾有多種並發症報道。感染,重者可招致椎間盤炎、脊椎骨髓炎。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損傷甚至可發生截癱,此多為出血、椎管內積血壓迫所致。亦有大出血的報道,硬膜破裂等。本組神經根挫傷l例。術後有下肢麻木感,2個月後恢複2例硬膜破裂,壓迫片刻即停止滲漏腦脊液;6例術後尿閉,l~2日恢複。

陰性探查問題:本組l01例手術中,陰性探查2例。l例定位錯誤,l例顯露不充分使極外側型兩節段突出未能顯露,經再次手術治愈。陰性探查率1.94%(2:103),較文獻報道為低,可能由於本組選擇適應證較嚴格;正確地利用造影檢查亦有很大幫助。

2.前路手術

經左側旁正中切口進入下腹部。於兩側髂總動靜脈分叉部切開後腹膜,可顯露L5—S1椎間盤。於主動脈左旁切開後腹膜,將主動脈向內側排開,可顯露L3-4、L4-5椎間盤。纖維環的切開和髓核摘除與後路手術基本相同。纖維環前部較寬,可采用瓣狀切開。如同時行椎體間植骨,應將上下軟骨板一並作部分切除,造成椎體鬆質骨裸露骨創麵。或以環鑽一並鑽孔。除可同時作椎體間植骨這一操作外,前路手術沒有特殊優點,卻增加了對腹腔內髒器的幹擾,術前必須作出定位診斷,術中不能清楚觀察突出壓迫神經根的情況。

四、椎間盤內療法

1.氫化可地鬆25mg加Radiopaquel.5ml患病椎間盤內注射,同時作髓核造影。Fefferl966年報道244例隨訪4~10年,治愈率46.7%。

2.化學溶核療法

在髓核造影確定診斷後,即向病變椎間盤內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2000~4000單位(1—2m1)。穿刺入路應行後外側途徑,不得使用通過蛛網膜下腔的後正中途徑。療效優良率各家報道差別很大,從59%到90.7%。反應與並發症在2%~3%。常見的有①過敏反應(皮疹、紫癜、蕁麻疹、支氣管痙攣、休克乃至死亡);②椎間盤化膿性炎症;③椎間盤無菌性炎症;④椎間盤炎(化學溶核療法後椎間盤破壞,間隙明顯變窄,並引起椎管狹窄),是乃化學椎間盤炎。

五、中間療法——後外側經皮髓核摘除術

利用一套專用器械施行經後外側途徑的椎間盤穿刺、纖維環鑽孔、髓核摘除,使椎間盤減壓,以降低突出結節對神經根和周圍痛覺感受器的壓迫和刺激,有時甚至可以使突出結節消失。

我們的方法是在後正中線旁6~8cm作穿刺定點,與額狀麵成45°角向前內方穿刺進入椎間盤的後外側。將套管裝置引入,在纖維環上鑽孔,以髓核鉗摘除髓核組織。此方法最初由日本土方貞久於1975年報道。l983年美國凱賓作9例的初步報道。作者1986年采用此法,並於l987年報道。l989年美國、德國、法國、瑞士等國也有報道。本法具有對機體創傷小,切口小,不出血或很少出血。手術時間短,術後恢複快,並發症很少,經濟負擔輕,療效好,不影響後繼治療等明顯的優越性,有迅速被推廣的趨勢。特別是,經過作者的研究提出腰椎間盤突出症係統的分型並提出詳細的適應證和非適應證,使療效提高。經過方法的改進,作者不在X線曝光下操作,有無X線影象增強設備,都可施行該手術,使本方法在我國目前條件下,可以在省、市、地、縣及縣以下各級醫院推廣。對施術醫師尤其是醫師的雙手的X線防護有了絕對的保障。並對國內外均認為難於德行或不能施行的L5—S1節段椎間盤經皮髓核摘除術的可行性及手術技術進行了研究,得到滿意的解決,從而使經皮髓核摘除術的適應證,從L3-4、L4-5節段椎間盤分別施行,擴大到L5—S1及包括L5—S1在內的多節段椎間盤突出一次施行治療,使適應證擴大了近1倍。上述三個問題的研究結果,對經皮髓核攜除術的效果及普及推廣,無疑地將發揮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