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教育園地——有心裁花花吐豔,著意插柳柳成蔭(二)(3 / 3)

在大人聽來並沒有什麼意義的話,對於小孩,很可能就是快樂假日的重要一刻。優秀的孩子,隻有在領導者的母親,或輔助者的父親構成的家庭人際關係結構中,才能得以培養出來。

做父親的也許事業心太重,工作也太忙,精神負擔很重,但在臨下班回家中,在說太忙,太累之前,應先加深和孩子的溝通,多關心關心孩子的遊戲、故事和玩具,以高度的熱情和孩子度過一段時間,不要滿麵倦容,不情不願地和孩子玩耍,這樣才算是盡到了做父親的責任。

家教典範

父母應該成為教育行家

這句話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甚是有理。每一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職業,可能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但是,每一個希望做父母或已經做了父母的人,都麵臨著一個共同的職業——教育,都必須成為一種共同的專家——教育行家。這是過分的要求嗎?不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計劃生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同時計劃教育孩子的問題。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承擔著主要的責任。所以為人父母者,無一例外都必須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都必須成為教育行家,否則,隻能說你“不稱職”。

成為教育行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了解和掌握教育規律,要了解和掌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還要通過實踐去摸索經驗。總之,你要下一番功夫。然而,成為教育行家也並不像想象的那樣難。關鍵是要有心。事實上,你在言談舉止中,在身體力行之中,已經進行著教育工作。現在無非是要做得完善—些,更“專業”一些罷了。隻要有心,你會發現這項工作很有樂趣,因而你會更加投入;隻要有心,你會發現找到有關的指導方法和參考書籍是很容易的,可以說俯拾皆是;隻要有心,你還會發現你做得很成功,你的經驗很有權威性,你在這方麵很有天賦……當你陶醉在達到預期目標的勝利者的喜悅之中的時候,你就已經是教育行家了。

教育事業是一個真正的富礦區,蘊藏有大量的貴重金屬。從中可以享受到巨大的成功喜悅,享受到一個能夠化解人生一切煩惱和苦難的喜悅。個中滋味,恐怕隻有我們自己才知道。有一份教育心,看其它就很平淡了。

我國古代就有教育的典範,有一個故事孟母斷機。故事的大意是:孟子年少時,求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便問孟子學習進展得如何。孟子不以為然,孟母就用刀翻斷了正在織的布。孟子畏懼地問母親為何這樣做,母親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割斷這些織物一樣。君子以學問來揚名,通過求教詢問來獲得廣博的知識,你今天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成為一個服雜役的人,也就無法脫離禍患了。”孟子聽了很恐懼,日夜不懈地勤奮學習,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終於成為天下有名的大儒。

陶行知和他的兒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普及人民的教育事業,長年在外奔波,與家人和孩子聚少離多。然而,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始終掛在心上,認為孩子從能走路說話到進小學是最重要的教育時期。在他的眼裏,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家庭教育也不是一家一戶的私事,而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大事。縱觀他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正如他對學生的各方麵的培養和教育一樣,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有4個兒子,除了學名以外,每個孩子在家中都有一個愛稱,依次為:桃紅、小桃、三桃、蜜桃。對這幾個孩子陶行知非常喜歡,卻從不溺愛,更不把他們作為私有品,過分照顧。他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從小就教他們背誦於謙讚頌石灰的詩:“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隻留清白在人間。”陶行知關心孩子的成長,大至做人的道理,小至生活細節,他都諄諄教導。從他寫給孩子的諸多信件和孩子們El後的回憶錄中,我們看到一個嚴師慈父的形象,領略了大教育家的胸襟。

關心孩子的言行舉止

桃紅3歲的時候,有一天看到街上正在賣一種很靈巧好玩的煙嘴,就纏著媽媽拿錢買。買回來後,他一直拿在手中擺弄,恰巧被陶行知看到,立即奪去,折成兩段丟進火爐燒了:“這樣大就玩這個東西。”孩子在失去心愛的東西大哭不已時,也領教了父親的威嚴和他憎愛分明的態度。

孩子們長大後,陶行知經常與他們通信,交流思想。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缺點,同時也告訴他們學習的方法。幾個孩子成人後回憶說:雖然父親當麵指教我們的機會不多,但是通過書信領會父親的教誨,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有一次陶行知接到孩子們寫來的信後,十分高興,卻又覺得這封信和從前的信一樣,好像是隻幹橘子,沒有多大漿水,恐怕是生活有些枯燥,意義不甚充足。於是馬上回信告訴他們:“書信寫得短,不要緊,但是要寫得活潑,有力量。我願意下次看到更好的信。我願意當你們寫信給我的時候,是你們的靈魂對我談心。”還有一次,他針對曉光的毛病,寫信道:“曉光,現在有一件事要和你討論。你的字是寫得太野了,使人認不得,而且寫信的紙張不規則,這是必須改正的。你的信總有一部分令人看不懂。就是看得懂也是叫看信人十分難過,甚至頭痛。這點小事如不痛改,將來必有一天,要被人把信捧到紙簍裏去。快點改吧!”陶行知的教導,孩於們銘記終身。

教育孩子自立立人

陶行知認為孩子不是要等長大丁才去培養他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是從小在家庭裏就要在服務中學習服務。他教導孩子幫助別人,熱愛勞動;要求他們向自助助人、自立立人的方向去做。曉光6歲時,陶行知叫他在家裏當“小先生”,教祖母識字、讀書。7歲時,陶行知要求他和哥哥學著自己的事要自己幹,衣服要學洗,破了要學縫,燒菜弄飯都要學,還要掃地抹桌,有益的事都要做。並告訴他們現在做一個小孩子,要知道三件事:第一,做人的大道理要看得明白。第二,遇患難要幫助人;肚子餓讓人先吃;沒飯吃時,要想法子找出來大家吃。第三。要勇敢。勇敢地活才算是美的活。

父愛像春雨,點點滴滴滋潤孩子的心田。他引導著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幫助他們樹立起堅忍不拔的信念。

培養孩子手腦並用

陶行知反對孩子們死讀書,讀死書,認為書隻是工具,和鋤頭一樣,都是為做事用的。特別強調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他曾經與桃紅開展父子科學競賽,給小桃、三桃買了很多科普書籍,告訴他們:“這些書不光是給你們看的,乃是引導你們玩科學的把戲,做科學的實驗。如果你們藏而不看,看而不做,那就算是辜負我的好意了。”

陶行知十分推崇愛迪生的母親,認為愛迪生幸而得到母親的了解,才有日後的發明創造之事。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地學習她,而且希望所有的父母親都能像愛迪生的母親那樣去做。 要求孩子“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曾說過:“我希望每個兒子做成一個什麼樣的兒子,我得把我自己先做成那樣一個兒子。”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1940年小桃到成都一個無線電廠工作,廠方要資格證明書,小桃沒有,便瞞著父親搞了一張曉莊師範學校(係陶行知l927年於南京創辦)的畢業證明書。陶行知聞訊後,立即電告小桃將證明書寄回,同時告訴他: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如果你急需文件證明,我親自寫一張,倘使這樣真實的證明不合用,寧可自己出錢,不拿薪水,幫助國家工作。萬一竟因證明不合傳統,而連這樣的工作學習亦被取消,那麼,我願籌集專款,幫助你建立實驗室,決不向虛偽的社會學習與妥協。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你記得這七個字,終身受用無窮。”

父母是孩子的終身教授,家庭是兒童的第一課堂。我們一方麵強調要大力提高兒童的素質,另一方麵還需大力提高家庭成員的素質。“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他本人一貫的品格。無論是作為教育家,還是作為父親,陶行知都希望把自己的學生和孩子培養成為有高尚道德、有科學文化、有健康體魄和心理的對祖國對人民有貢獻的人。

曆史已經證明。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投有過時,至今仍然熠熠生輝。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就像一麵鏡子,給人啟迪,讓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