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至少可以舉出多陪孩子睡覺的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母親終日忙碌,很難有充分時間和嬰兒相處交談,剛好在上了床到睡覺前,就有一段“促膝談心”的機會。如果連這一段都沒有了,那就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加強接觸了。
第二個理由是:睡前的片刻,是嬰兒精神狀態非常穩定,最能單純地接受事物的時間。趁此機會,母親不單是陪睡,更別先呼呼大睡,而是要給嬰兒唱唱兒歌、講講故事、念念詩歌,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的作用,實在是大得不得了。
作為孩子的父親,應該更重視利用晚上睡前的時間與嬰兒進行感情交流,這是因為父親在白天更加沒機會與孩子在一起。
前日本東京大學校長茅誠司先生說過,晚間臨睡前,他常躺在孩子身邊念書給他聽,往往自己半睡半醒的念著,以為孩子也在打盹,就停止再念,但事實上兒子還在聽著,並未睡著,他認為這時堅持給孩子念下去是很有必要的,讓孩子帶著父親的愛的聽覺上的滿足安然入睡,是十分有必要的。
前幾年,有人開始研究睡眠學習法,即是在沒有完全人睡的淺睡眠期,用錄音機播送各種學習內容,使人在下意識中感覺、記憶,學習的效率很好,甚至比正常人一般的學習效率要高出許多倍。
如此說來,幼兒入睡前到剛睡著的一兩小個時間,也是其學習的好時機。如果父母能盡可能抽出時間,也是其學習的好時機。如果父母能盡可能抽出時間陪陪孩子,給孩子講故事、講知識,則可收到意外的效果,如果浪費了這段時間,那就太可惜了。
提高母親的藝術修養
五音不全的母親,其兒女也多數五音不全,這似乎是遺傳的緣故,其實不然,關鍵是母親沒有藝術修養,她對兒女的教育也就不得要領,於是才導致兒女五音不全,這是後天的因素。
假如一個沒有音樂修養的母親.從早到晚都以她豪無節奏的腔調為寶寶唱搖籃曲,天天如此,久而且之,孩子全盤接受的就是這樣的音樂知識,唱出來的歌,也就肯定是五音不全了。
其實,即使是貝多芬莫紮特這樣音樂巨子,如果自幼就由這樣的母親撫養,他們成人後也肯定是一個五音不全的普通人而已,就算他的血統多麼高貴,隻要有這樣一個母親,就有可能埋沒一個天才。
幼兒教育家吉夫周郎先生,曾收養了一名八歲的男孩,開始這位男孩可謂五音不全,幾乎是音樂盲。但在吉夫先生的努力下,終於矯正過來,有了很好的樂感。
這位男孩的母親就是一位五音不全的人,而她曾教過男孩好幾首歌。男孩一唱這幾首歌,簡直是令人捧腹,吉夫先生認真地調查了男孩的母親所教的全部歌曲,再用正確的、優美的音調重複這些歌曲給孩子聽。開始很難奏效,但在耐心地重複上百遍、上千遍後,孩子原來接受的錯誤唱法終於被正確的唱法所更替,徹底地改變了原來五音不全的毛病,唱出動聽的歌來。
經過吉夫先生的艱苦努力,如今這名男孩不但改變了過去的毛病,還學會了演奏普拉姆斯和貝多芬的作品,甚至曾在加拿大舉行了個人演奏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
孩子的樂感、藝術能力,都是後天為主獲得的,是母親日常生活中一個個行動對嬰兒影響的結果,甚至於性格、智慧等,也不外如此,因此,母親的藝術修養如何,文化水平高低,對培養下一代的質量影響尤其重大,奉勸年輕的父母們和將要成為父母的年青人,多讀點書、多聽點音樂、多看點美的圖畫和其他藝術作品,一句話,要提高母親的藝術修養。所謂“將門虎子”,其實也是說,聰明的父母能正確的培養孩子的道理。
放任比嬌寵更有害
在美國,最令政府頭痛的是黑人問題。目前大家已經逐漸認清,問題的關鍵不單獨在於人種的差別,和學前教育亦有關係。
很多心理學家調查著名的紐約黑人住宅區——哈雷姆街及其他黑人地區,結果發現自人與黑人的子女智能和性格的差別,顯然是嬰兒期的環境所致。所以入學之後,差距更大,產生了黑白人種間難以填平的鴻溝。
多數黑人的家庭,雙親為了生活,必須外出工作,孩子一生下來,自幼便任其自生自滅;另一方麵,白人的孩子,一出生即受到父母親及周圍許多人的細心照料,在愛心與熱忱的滋潤下健康的成長,這生長環境的差別,就必然造成了自人黑人之間的無可磨滅的人種距離。
以白人與黑人為話題,似乎有些極端,但是,我們稍加留意,也不難發現,與此同樣的情形亦在我們的下一代人之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問題。
例如,高智能與低智能的孩子,生性純真的小孩與別扭小孩,這都不是由於父母的經濟能力不同而產生的,而是父母對幼兒教育的觀念不同造成的。
根據統計,對待嬰兒的態度愈是采取放任主義,孩子的性情愈是不穩定而有攻擊性。再由於對孩子經常缺乏愛心的照顧,因此,孩子想要吸引大人注意的傾向應非常強烈。
這裏所說的父母的放任態度,是指哺乳方式完全不規律,隻在孩子需求時才喂奶,而沒有做到定時喂養孩子。或不加選擇地隨便給予玩具,也不考慮所給的玩具的種類對孩子是否適當,或不勤於替孩子換尿布等等.即指育罷工作的疏忽而言。
相反地,過分地保護孩子,也會造成孩子神經質而怯懦的個性。不過,雖有這種缺憾,但通常來說,被父母寵愛備至的小孩,長大後要比被忽略的孩子,更能順應社會,精神情緒上較安定,並且在以後的婚姻生活上,過得更美滿幸福。
現今的家庭夫婦,在社會上也是人格獨立的個人,不但要負擔起做家務和育嬰的責任。也要到社會上參加工作,結果是,所謂的“鑰匙兒”守在家裏看房子,一家之主的爸爸反而當起“家庭主婦”的現象比比皆是。
我們並不反對夫妻一起出去工作,隻是希望大家明白,養育兒女采取的放任主義,不僅有礙孩子的心智發展,對其人格性情的形成,亦會導致非常不良的影響。
當心幼兒的恐怖感
一談到幼兒期,人們的觀念常是:還不懂得人生複雜的煩惱和恐懼,所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期。但實際上,幼兒時期的我們是否真的天天充滿幸福感,過著樂陶陶的生活呢?那也未必!就象六十歲的老人有他那種年齡的煩惱一樣,三歲的稚兒,同樣亦有他們的不安與恐懼。
這種不安和恐懼的心理,為何會在幼小的孩子身上產生呢?究其原因,大多潛在於父母所未覺察的細微之處。
大人有時老以為小孩天真無邪,什麼都無所謂,因而對有些事以為無關要緊,但就是這些無關要求的事,就最容易突破父母的保護網,直接傷害要兒,在嬰兒心底留下無可挽回的傷痕。
留心幼兒的存在,時時陪伴他、愛撫他,與他談話,才能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幼兒的恐懼感,使幼兒真正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與性格。成為一個各方麵都健康的人,這樣才會真正有出息。
父親也要和子女多溝通
或許是物以稀為貴吧,很多孩子會把與父親共同度過的快樂時光牢牢記住,直到成人以後。有時做父親的都已忘得一幹二淨,孩子還記得曾經和父親同去海邊一起坐遊艇的過癮味兒,或散步後回家喝紅豆冰的勁兒,對幾十年前父親做的很不起眼的事情。也會記得很深刻。
一般而言,父親在家庭中,大多扮演著訓斥孩子的角色,這是很不合理的。
如果偶爾照麵的父親,一見到孩子就教訓一番,孩子保證會把父親視為仇敵,表現出反抗的態度。尤其是情緒不穩的兒女,更容易對父親產生壞感。
在過分嚴格管教孩子比母親嚴厲得多的父親教養之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也許會成為所謂的英雄人物,不過,翻閱偉大人物的傳記,大家可以看出,他們在性格上似乎有很多的缺點,成為令世人大歎遺憾的偉大之餘的極大的不足,這是要吸取教訓的。
另一方麵,有些不務正業、酗酒、賭博的父親,經常吊兒郎當,對孩子的教育培養不周不問.被這樣父親帶大的孩子,則容易變得性格古怪、孤僻,長大以後,很容易淪落為不良少年。
一般地說,幼兒教育的承擔者,絕對是母親。但並不意味著父親可以將教養子女的任務完全推禦掉。而要成為母親的一位好幫手,因為和諧的家庭氣氛,不是靠母親一個人就可以營造出來的。
有這麼一對夫妻,一起帶著小女兒去郊遊,女兒高興之餘,興致勃勃地和父親對答著:“爸爸你猜猜看,有了十條像皮筋可以做出什麼東西來?”父親回答說:“哦!十條像皮筋嘛!可以湊個臭皮匠啦。”對於這番無謂的交談,坐在一旁的媽媽佯裝不知地看著雜誌,創造機會讓父親積極和女兒進行溝通,盡量避免妨礙他們父女作情感交通,這對女兒未來成長為一位好女性是十分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