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勞動關係調整中的三大矛盾(3 / 3)

(四)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提高工會維權能力

實證研究表明,浙江省各級工會組織對職工利益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工會的獨立性越強,起的作用也越大。但調查中發現,地方工會組織其維權的權力和手段有限,難以形成對企業管理決策的製衡能力。

鑒於我國國情和工會的特殊地位,筆者認為,一方麵工會應本著“勞資合作,互利雙贏”的精神,積極組織動員職工群眾遵紀守法、敬業進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共謀企業發展,與資方形成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另一方麵在職工合法權益受損的情況下也要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而堅決鬥爭,不僅要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也要對企業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消費者利益的行為進行抵製、監督。要使工會的作用得到發揮,必須加強工會自身建設,在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中普遍建立企業工會,在小企業中建立行業工會或區域性工會,擴大工會覆蓋率。增強工會的獨立性,由工人群眾選舉領導人,決定工會重大事項,體現工會的群眾組織性質。同時要完善和創新三方協商機製。賦予工會、職代會更大的發言權。此外,可考慮在製度上賦予工會組織罷工的權利,以對不良企業主起到威懾作用,但在實踐中則慎用這種權利。政府部門應該認識到,勞資矛盾一旦激化,而在企業內部沒有相應的製衡機製,勞動者就會走向社會,求助於政府,或采取過激暴力行為。這樣就使企業內部矛盾演化成社會矛盾,從企業管理問題變成公共管理問題,從而增加政府壓力,加大社會成本。與其這樣,還不如讓矛盾和衝突在企業內部展開,而政府則扮演仲裁、調停的角色,反而使問題比較容易解決。

(五)加強對普通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勞動者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性

勞動者的地位取決於人力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產權界定製度這兩個維度。兩相比較,人力資本投資比人力資本產權保護更具根本性姚先國:《人力資本與勞動者地位》,《學術月刊》2006年第2期。。道理很簡單,財產保護製度隻對擁有財產的人才有意義,人力資本同樣如此。近年來,我國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教育、科技和人才培養,提出了“人才強國”的口號。但在人才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普遍重視“三支隊伍”建設(即黨政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企業家人才隊伍),忽視了對普通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造成了企業勞動力結構上的矛盾,出現勞動力過剩和勞動力短缺並存的現象,“民工荒”往往是“技工荒”。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低,是導致其實際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現象有增無減。浙江很多企業高薪聘請技工而不得,這種矛盾隨著我省經濟轉型和技術進步的加速將不斷加劇。因此必須加強對普通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資,大力培養技能型人才。2007抽樣調查中,70%—80%的員工都表達了學習技能、提高勞動就業能力的迫切願望,相當比例的員工表示願意自己承擔一些培訓成本。

因此,政府應進一步研究企業職工培訓,特別是農民工培訓的政策,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為培訓者、企業與農民工輸入地建立培訓基地等),評估培訓效果,進一步完善技術培訓體係。采取政府、企業、勞動者個人共同出資的辦法,加大投資力度,提高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實際效果。

著名的人力資本專家,諾貝爾獎得主海克曼教授的研究證明,早期人力資本投資比對成年人進行職業訓練的效果好得多詹姆士·丁·海克曼:《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因此,除了對已成年農民工進行補償性職業培訓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農村普通教育和就業前職業教育的投資,避免農民的後代重蹈上一輩的覆轍。對於外地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也要從國家大局出發,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資源,使其享受同等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成為能適應未來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以改革為動力,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本質要求為目標,推進勞動力市場建設,必將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大力推進浙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使浙江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