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節 餅香四溢文成堂——從油甘餅到太穀餅(1 / 2)

太穀南大街110號,是五間門麵的二層樓店鋪門麵,後麵是處四合宅院。此院因為麵臨南大街,所以,以東為正,正房是五間樓(實為東房),南北房是瓦房,各三間,西房也是樓,則為門麵房了。現在,在東樓的東風叉處開一街門,為趙家巷5號,和門麵房隔開,各自獨立,但顯然原來這裏是典型的前店後場的小作坊。九旬老人柳子俊告訴我:這裏是著名的太穀餅製作坊——文成堂的原址。此外文成堂在太穀還占過好多地方,就當時,在東街有門市,在東門外也有過門市。

說起文成堂的曆史,1985年9月11日,太穀縣誌辦曾訪問過南關一位叫孟受田的老人。據他講文成堂是家糕點鋪,“早在乾隆年間就開辦。地址在南街路東(現日雜店已占),東家為裏修何家,資本2000兩銀子。道光年間何家抽股,接給了溝子村員家,資本仍為2000兩銀子。到民國由平遙人,一個姓侯的任掌櫃,侯死後,由東門外楊毓貴任掌櫃,共十幾人,主要製作糕點並捎帶賣些古書。文成堂做的糕點質量比其他家的好,因此造價也高,如月餅,比較高級的有蒲幹、火腿、四果脯;普通的雲鈴、提糖、幹餅皮、三鮮、郭杜林、密皮、白酥、自來紅、白米酥、水仙等,一般富戶人家都來這裏買,其他人家買的很少。文成堂每年一小開賬,一人能分100元,到了三年一賬期一份生意開600元,最多還分過1000元,這樣一直到1937年,日本人來穀後人心慌慌,買賣開始收攤子,到1942年倒閉”。

這是比較全麵的回憶介紹。同樣是太穀縣誌辦在九十年代初編輯《金太穀商業史略》一書時列表介紹太穀縣城的店鋪,也提到文成堂地址在南街,行當是爐食,股東是北洸曹家,店員20餘人,其他和上述資料差不多。唯獨股東又出來一個曹家的說法。這個說法有何根據不得而知,我們暫時存疑備考。

倒是在2003年太穀縣誌辦前主任程素仁給山西出版社撰寫的《老字號新字號》一書裏曾談到文成堂還有個獨一招:“夾餡太穀餅”。生產太穀餅在太穀的爐食業中並不足為奇,幾乎凡生產糕點的企業都會生產太穀餅。臨解放,太穀城內生產太穀餅的字號除文成堂外,還有文盛堂、義源生、同義恒、錦生泉、興盛樓、錦生會等。那時,太穀餅並不像現在這樣是獨特的地方名產,它乃是太穀人看望坐月子的產婦必備的日常禮品。有錢人家生了孩子,往往讓爐食鋪定做成百上千個太穀餅登門看望親家。不過夾餡的太穀餅倒不是家家都生產,它是作為精細糕點送人或自己食用的。文成堂的曆史可能更早一點。道光二十二年(1842)太穀大修鼓樓時,文成堂曾捐銀5兩,有碑為證,說明它確實是太穀的一家老字號。不過,一位員家的後人、年逾九旬的員文繡認為文成堂是員家開的書店,並不是專業的糕點鋪,做太穀餅隻是後來捎帶的副業,但他並不否認它生產太穀餅的曆史。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說說太穀餅生產的曆史了。

現在,太穀餅製作的工藝已經上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太穀餅也成為山西著名的土特產。但太穀餅是怎樣產生的,由於曆史上對一樁食品生產曆史並不那麼重視,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調查民間,傳說很多,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產生於城南的溝子村,最早生產太穀餅的鋪號叫“天和居”。幸運的是我們在道光鼓樓捐資碑上,同樣也找到了“天和居”的名字,不過,它的捐款數額要比“文成堂”少,僅捐了2兩。試想一個農村的餅麵鋪,能捐2兩,也就不少了,在情理之中。它證實了生產太穀餅的企業早在清道光年間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太穀餅的曆史可追溯到道光年間,這比民間傳說的鹹豐年間更早。

民間傳說首個製作太穀餅的是一位襄垣人。他看中太穀溝子村有大戶員家,熟食消費量相當可觀,便在這裏安家開店,專門為大戶人家打餅子。至於怎樣想出製作太穀餅,傳說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