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真誠的言說(四)(2 / 3)

掌握學習

掌握學習是針對班級教學組織形式提出來的,十分注重評價、反饋—矯正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強調通過經常的形成性測驗,不斷獲得及時的教學反饋信息,並據此為學生提供各種可供選擇和補充的教學手段和材料。

掌握學習的要義在於“能夠在學習誤差出現後不久便揭示這些誤差。如果在需要時采用適當的矯正,教學便能夠自我矯正;這樣,在某一時刻出現的學習誤差便能及時矯正,而不至於與以後的學習誤差結合起來”B.S.布盧姆。“不管教師工作多麼有效,群體教學在課堂或學期的每一階段都會產生誤差。”

教學目標

可以把目標定義為一種理想的情態。教學目標即經過教學之後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或者“教學之後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

明確界定的教學目標有助於為教學效果評價提供可操作的標準。

教學目標的陳述包括:

1.在何種情境中。

2.行為表現需要使用的特殊工具,需要某種限製和其他條件。

3.完成任務習得性的行為動詞。行為動詞描述了行為是如何被完成的,如辨別、區分、演示、采用、選擇等。

4.對象。對象成分指出了學習者行為表現的內容,如:“演示三個兩位數乘積的計算對象。”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即基於學校的課程資源以學校為課程開發的基地,為了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學校為課程開發的決策依據,在學校中開發的課程以學校的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

校本課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教育民主化落實的重要途徑,它對於學校辦出特色,滿足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地區的需要,向學生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以便使他們能獲得最滿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隻能“依綱靠本”來進行教學,而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課程開發的能力,校本課程的建設就隻能是空中樓閣。

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獲取教學信息的方法與過程。對研究者而言,課堂觀察是了解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行動、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

課堂觀察的重點為師生交往的方式,包括提問的次數和問題類型以及學生對問題的反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探索性,教室的空間布局、班級規模等因素對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影響。

對教師而言,課堂觀察是一種課堂管理技術;其目的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以便調整教學的進度、節奏、方式等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堅持以追憶的形式做課堂觀察筆記,對於促進教師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積累教學研究資料、開發教學案例,都有重要價值。

教學機智

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付和處理偶發事件、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善於捕捉和發掘教育契機的能力與素質。

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大體包括: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之外的、與教學內容相關或不太相關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自課堂之外的猝不及防的幹擾,學生異常的舉動。

通常的情況是,教師對於學生提出的、而自己未經準備的問題不予反應。這不僅有可能喪失掉有意義的教育契機——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深化探究的興趣,還有可能扼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生活的積極性,使學生變得愈來愈麻木、消極、被動和惰性十足。

教師的教學機智是課堂開放性、生成性的重要條件。教學不是一個演“教案劇”的過程,而是完善並再度創造師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範本的過程。

葉瀾教授提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個命題是意味深長的。教學應該成為學生生命全方位地湧流的過程。讓生命充分地湧流,更多地鼓勵,更真實地關注,這是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所必需的。

在課堂中處理偶發事件往往費時費力,但隻要有助於學生的成長,付出必要的努力是值得的,因為我們的目的正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機會來了,我們是視而不見還是積極捕捉我們能不能有效地捕捉並發掘其教育價值,這就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機智,更高意義上說,是教育的智慧。

教學診斷

教學診斷是為使教學能更好地適合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情況,由教育專家或學校內部對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能否達到確當的教學目標所必需的基礎包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方麵所作的評定。

通過診斷,設計出一種改進教師的教和排除學生學習障礙的教學方案。

教學診斷包括這樣四個要素:診斷者,被診對象,診斷依據和診斷過程。

教學診斷的意義在於: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有序、優化,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和獲得成長,有助於形成教學研究氛圍和形成教學團隊。

審美價值

為主體而存在的事物所具備的能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引起人的審美感受、帶給人美的享受、激起人創造美的衝動的資質與屬性。

人本身以及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一切成果如藝術作品、生產和生活用品等、許多自然現象如山川、景物、珍禽怪獸、奇花異草等,都具有審美價值。

事物所具有的審美價值的豐富性不僅取決於事物本身的資質與屬性,也取決於審美主體的審美素養與價值觀。事物的審美價值是其具有審美教育意義的根據與原因。

由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分享著共同的人性,因而一些事物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審美價值,特別是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

我的教學信條

1.教學必須著眼於完整的人的發展。

完整的人的發展包括個人與“天、人、物、我”四個向度上的認知、情感、態度和技能的和諧發展。教學的任何一個環節,要達到的任何一個具體目標,都應自覺地朝向這個教學的終極目標——完整的人的發展,並且使任何一個教學活動與教學環節,都能作為通向這個終極目標的步驟而存在。

2.教學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

如果刺激單調,教學方式單一,就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果下降。如果真正的學習沒有發生,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真正的學習意味著經驗的重新組織與重新解釋,這就包括先前經驗的激活,引發新的認知衝突,信息的搜集、選擇與加工,最後形成開放性的認知框架。

學遠遠不隻存在於認知活動中,也廣泛存在於交往活動與審美活動之中。學習的結果不僅包括知識的建構,還包括態度、價值觀的改變或深化,情感的豐富和體驗的深刻,技能的形成或鞏固,認知策略的高級和完善。

3.教學必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

教學不是為了教師的表演和個人魅力的展示盡管不露痕跡的個人魅力的展示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要努力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機會,要創造氛圍與情境,為學生具有深度的參與,從而為學生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和發展自我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有可能封閉學生的思想空間,並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

4.以問題引導教學的進程。

營造真實的問題情境,以問題引導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問題必須是真實的,即能夠與學生的經驗背景產生衝突;問題必須是具有理智的挑戰性並通過努力有可能做出嚐試性的解答的。

教學應該創設一個合適的問題空間,以便對學生的理智能力構成挑戰;應培養學生對證據、邏輯和結論提出理性的懷疑的習慣。

5.重要的是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

真正地理解,而不是似懂非懂。新的學習內容能夠真正地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

發展性評價

評價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的社會化不可或缺的社會性刺激生成的方式。重視評價,對於明確教育的質量標準,豐富和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有著重要的價值。

發展性評價就是旨在促進教師成長與學生發展的教育評價。教育評價有診斷、反饋、導向、激勵、甄別等功能,而這些功能都可以服務於教師的成長和學生的發展。

發展性評價的工作程序一般為:

讓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參與製定評價的內容和標準;共同設計評價工具;客觀、全麵地收集和分析事實、證據;充分真誠地肯定所取得的成績,明確改進的方向並製定努力改進的工作方案。

“讓被評價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評價結果,就是評價的最大效益”,這是第四代評價的核心理念。為了使受評價者心悅誠服地接受評價結果,評價過程中的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和充分溝通就十分必要。另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使不同風格與個性的人都有被認可和賞識的機會和可能也十分重要。

粗暴的、貶損性的評價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教育之中,存在於我們人與人的交往之中。歸根到底,這是一個國民性的問題,一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問題。在自然的、真誠的交往、溝通和互動之中,滲透發展性評價的理念,是良好教育的天然要素。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所有有機體包括人類,都是僅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缺乏主動行為的能力,當有必要時可以通過操作條件進行控製。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客觀主義——分析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外部事件的考察;環境主義——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強化——人們行動的結果影響著後續的行為。

行為主義的致命缺陷在於:不承認人的主體性,即自主性、能動性和超越性。當人的任何行為都可通過社會的強化予以調整時,人就失去了最為珍貴的主動性。正因為生命體具有主動性,他不是被動地受製於環境,這就為人的自由意誌提供了前提條件。

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鏈;教育者的目標在於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者根本無視在這種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其心理過程。

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者基本上還是采取客觀主義的態度。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客觀實體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所構成的。他們與行為主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確認學習者內部的認知過程。教學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習得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可以說,認知主義強調內化,也就為灌輸敞開了方便之門。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即向與客觀主義objectivism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的發展。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意義賦予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精神世界。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的信息,它總是建構對輸入信息的解釋,主動地選擇一些信息,忽視一些信息,並從中得出推論。學習過程不是先從感覺經驗本身開始的,而是從對該感覺經驗的選擇性注意開始的。任何學習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紙上作畫,學習總是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