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底與半內底樣板的設計(2 / 3)

套楦鞋的內底由於事先要與幫腳縫合,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內底。在材質上,需要用軟質材料製作,一般用天然的鞋裏革,或者用帆布貼合無紡布來製備。在外形上雖與楦底樣板大致相同,但需要處理一些加工量。加工量的多少,與幫腳和內底的縫合設備有關係。

1.采用縫皮機縫合

縫皮機也稱作縫內底機或拉幫機,縫合方法是鏈縫方式。鏈縫法是在兩部件的邊沿“串”縫,形成鎖鏈式的線跡,因此幫腳和軟內底都不需要加放縫合工藝量。由於套楦鞋減少了繃幫工藝,使得楦背馬鞍形曲麵的部位不容易被拉平,所以在設計內底樣板時,要在楦底樣的前尖部位收縮一個工藝量。例如設計套楦運動鞋時,內底材料是用帆布貼合無紡布,前尖收縮量2~3mm。

如圖所示,先在樣板紙上描出楦底樣板輪廓線,然後在前尖部位收進2~3mm,再以原楦底樣板為“曲線板”,順連出新的輪廓線。為了接幫的順利,在內底樣板上要有接幫的規矩點,如何確定這些規矩點參見以後運動鞋的樣板設計。

在生產套楦鞋時,縫合好的幫套是有皺褶的,這是為了滿足鞋楦肉體的要求;即使是套楦成型後,也還會有細小的皺褶存在。消除這些皺褶的方法已不再是想辦法拉平,而是利用不同工藝的特點,例如生產硫化鞋時,是利用貼圍條的辦法掩蓋皺褶;在生產運動鞋時,是利用鞋底牆的高度掩蓋皺褶。

2.采用縫紉機縫合

早期的硫化鞋生產,大多使用藍裏革做軟內底,采用平板縫紉機來縫合幫腳與內底。由於用縫紉機縫合,所以必須留出縫合量。一般在幫腳上要均勻留出2.5~3mm的縫合量,在內底上也有縫合量,但是留量大小是有變化的。

從圖中可以看到,在後跟周邊留量是2mm,在腰窩部位是1.5mm,在蹠趾部位是1mm,在前尖部位是0.5mm。加工量的變化由後往前逐漸變小。為什麼?按照常規,內底周邊的留量應該是均勻的2mm,比幫腳略小,通過材料的延伸性能,縫合後的幫套會被鞋楦撐起來,貼伏在楦麵上。但是由於楦背是一個馬鞍形的曲麵,在這個部位鞋幫必須經過繃幫向前拉伸才能很好定型,可是在套楦鞋中沒有繃幫的操作,所以這個拉伸的作用就由縮減內底前尖的加工量來解決。

套楦運動鞋內底的設計硫化鞋內底設計圖當前尖的加工量為0.5mm時,比接幫的常規縫合量要少2mm左右,由於真正的縫合位置在操作中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縫合後會使內底的長度變短,這與設計運動鞋套楦內的原理是相同的。在采用套楦工藝時,可以利用材料的延伸性彌補內底長度,不過被拉伸的是鞋幫,鞋幫受到一個向前的拉伸作用,把馬鞍形曲麵的皺褶拉平,使得楦背幫部件得以貼伏。加工量由大變小,是為了形成一個逐漸的、均勻的變化過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再計較“加工量”的多少,因為每一組經驗數值都是根據所用的材料性能試驗出來的,當材料厚度、彈性有變化時,取值範圍也一定有變化。

設計硫化鞋內底的步驟如下:

(1)在樣板紙上描出楦底樣板的輪廓線,標出接幫的規矩點;

(2)在輪廓線的後跟、腰窩、蹠趾、前尖等部位做出收縮標記;

(3)用原楦底樣板的對應部位沿著標記逐步描出新的輪廓線;

(4)剪出內底樣板。

注意:接幫規矩點與收縮標記不是一回事。為了幫腳與內底縫合位置準確,縫合時皺褶分布均勻,在設計幫部件時就要事先確定出接幫的規矩點,而且鞋幫上的規矩點與內底上的規矩點要一一對應。切口標記分別為前後端點、蹠趾關節和裏外懷跟口位置。

三、出邊鞋內底樣板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