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腳型規律(3 / 3)

後跟突度點高度係數=20/231×100%=8.66%

腳特征部位的高度係數,在設計楦型高度、鞋後幫及兩幫腰高度、靴筒高度時,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按照前麵介紹的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同樣可以得到一組腳高的部位係數。

注:兒童腳型高度規律值與成人相同。表中的男女童數據比較整齊,這是因為腳高的比例主要依據腳骨的長度來測算,受肌肉的影響比較小。

五、腳長與蹠圍長間的關係

在單獨考察一個蹠圍數據時,並不能判斷出腳型的肥瘦,因為腳蹠圍的大小受到腳長度的製約,可見在腳長與腳蹠圍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由於腳長的測量方向與腳蹠圍的測量方向不同,所以不可能是簡單的百分比關係,而是一種“相關關係”。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數理分析,發現腳長與蹠圍之間可以用直線回歸方程來表示。這裏的“回歸”,是一種運算的模式,並非是簡單的直線方程,隻是最後用直線方程式來表示。

直線回歸方程的數學表達式為:Y=bX+a

其中,Y表示蹠圍,X表示腳長,b為回歸係數、或直線的斜率,a為一個常數。

如果用文字表示:蹠圍=b×腳長+a

如果用字母表示:S=bl+a

腳型測量後計算的結果:全國城市成年男子蹠圍=0.636×腳長+87.54

全國城市成年女子蹠圍=0.617×腳長+82.50

全國農村成年男子蹠圍=0.685×腳長+82.28

全國農村成年女子蹠圍=0.686×腳長+71.59

從以上的計算結果可知,腳變長,蹠圍會變大。對於成年人來說,腳長每變化10mm,蹠圍變化在6.17~6.86範圍,變化的比例小於1,考慮到實際應用時,鞋號會有大小,不要因為腳長的變化而使造型的變化顯得很瘦,所以取b值為0.7。也就是Y=0.7X+a。

a是一個常數,與腳的肥瘦型有關,在腳為三型時,a=71.5。為了便於記憶,可以假設在腳蹠圍為“零”型時,a=50.5+7N,其中N表示肥瘦型。最後,得到腳長與腳蹠圍的關係是:

蹠圍=0.7腳長+50.5+7N

如果用字母表示:S=0.7l+50.5+7N其中的S表示蹠圍、l表示腳長、N表示肥瘦型。

例一:某男子為三型腳、腳長為250mm時,求得蹠圍:

S=0.7l+50.5+7N

=0.7×250+50.5+7×3

=246.5(mm)

例二:某女子為二型腳、腳長為230mm,求得蹠圍:

S=0.7l+50.5+7N

=0.7×230+50.5+7×2

=225.5(mm)

對於兒童來說,由於與成年腳型變化規律有區別,腳長與腳蹠圍的關係為:

蹠圍=0.9腳長+4.5+7N或表示為:S=0.9l+4.5+7N

例三:某兒童腳為二型、腳長為170mm,求得蹠圍:

S=0.9l+4.5+7N

=0.9×170+4.5+7×2

=171.5(mm)

在腳的實際測量中,腳蹠圍與腳長都可以測出來,往往不知道腳的肥瘦型,如果把上麵的公式變換一下,就可以變成求肥瘦型的公式:

成人N=(S-0.7l-50.5)/7

兒童N=(S-0.9l-4.5)/7

例四:測得某女子腳長232mm、蹠圍長221mm,問該人腳的肥瘦為幾型?

N=(S-0.7l-50.5)/7

=(221-0.7×232-50.5)÷7

=1.16(一型)

實訓三測量數據的處理

一、目的要求

(1)目的:了解腳型規律數值產生的過程,加深對腳型規律的認識,便於今後應用。

(2)要求:先計算出自己腳型的部位係數,並與規律值進行比較;然後針對常用的幾組係數進行平均,再與規律值進行比較。

(3)工具:鉛筆、直尺、計算器等。

二、內容

本節實訓課的內容是對腳型測量的數據進行處理,包括:

(1)收集正確的腳印分析圖和正確的腳型測量表,鑒別出畸形腳;

(2)對正常的腳型進行數理統計。

三、實訓步驟

(1)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正常腳型的分析。

(2)以腳的肥瘦型為例進行統計計算,並與腳型規律進行比較分析。

注:

①分布曲線要另外附圖;

②分析男女中間的肥瘦型、分布曲線;

③在數據較少時會造成較大的偏差。

(3)說明:

第一組課題:男女腳長分布規律(對男女腳長進行收集,求出男女中等腳長,分別畫出腳長分布曲線,並與常態分布曲線進行比較);

第二組課題:第一、第五蹠趾部位長度分布規律(對所有的第一、第五蹠趾部位係數進行收集,求平均值,並與標準值比較);

第三組課題:男女腳蹠圍分布規律(對男女腳蹠圍數據進行收集,求出男女中等腳蹠圍,並利用中等腳長時的蹠圍數據,分別畫出腳蹠圍分布曲線,並與常態分布曲線比較);

有條件時還可以多分幾個組,對其他的幾個圍度係數、高度係數等進行收集,求平均值,並與標準值比較。

(4)教師講解演示完畢後,分配好課題小組,安排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數理統計。

四、考核標準

(1)考核標準以實訓報告為基準,分布曲線圖完整、分析資料齊全、沒有人為修改跡象定為“優”。每有一項指標不能完成就降一個等級,出現私自修改數據或數據不全、不能完成任務者定為不及格。

(2)進行數理統計時采用的是加權平均法,在實訓中的測量數據較少,可采用大平均法。把計算的結果與標準值比較時,正負偏差超過5%時要檢查和分析造成原因(測量原因、計算原因、數據太少等)。

(3)每個課題組要針對相關的計算結果寫出實訓報告,主要包括課題、測量數據、分布曲線圖、與標準值比較的結果、出現較大偏差的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等內容。例如:課題:男女腳肥瘦型分布規律實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