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戰場上從來不服輸的宗弼開始向合不勒伸出了橄欖枝,趁著此時金軍還占據著軍事上的優勢,盡快實現和平對金軍很有利。曾經對外都是實施強硬政策的宗弼都開始求和了,看來這個仗確實打不下去了。
蒙古部落那邊的合不勒其實也不好受,前兩次合不勒勝得很輕鬆,自信心爆棚。這次與宗弼的交戰跟前麵兩次完全不一樣,金軍的精銳部隊確實名不虛傳的。打了幾年仗,雖然沒有被宗弼打敗,但是仗都是在自己家裏打的。雖然遊牧民族沒有根據地可言,但是自己的人民也無法正常地遊牧,牛、馬、羊的損失更大,騎兵可以隨處打遊擊,這些家畜可沒有辦法轉移。
合不勒也認識到,打持久戰對蒙古部落十分不利,這場戰爭打下去誰也沒有好果子吃。再這樣打下去,部落就會怨言四起,說不準哪一天群起圍攻自己,局麵就不好收拾了。既然宗弼提出議和,那麼就順坡下驢,與宗弼進行和平談判。
宗弼為了蒙古部落的長久穩定,提出的條件很優厚,金軍撤軍、蒙古部落答應不再侵擾、金朝割讓西平河以西的二十六個城寨給蒙古部落,並且每年都會賜給蒙古部落大量牛馬。
這個是“宗弼版”的“以土地、財務換取和平”的路線,雖然看起來,這隻不過是作為“天朝大國”的金國對“蠻夷”蒙古部落的慷慨恩賜,但實質上是宗弼為了防止蒙古部落對金國北方邊境不斷搔擾而采取的綏靖手段。
雖然與合不勒簽署了和平協議,但是宗弼也看到,蒙古部落就是一群北方的蒼狼,桀驁不馴的蒙古人隨時都有撕毀條約的可能,還必須要有必要的防禦措施。蒙古部落侵擾金朝主力就是騎兵,在草原上防備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溝高坎。於是,宗弼開始主持在邊境地區修築防禦工事,以此來來阻擋蒙古騎兵的南侵步伐。
宗弼所修築的邊境防禦工事沿著今天的中蒙邊境由東北至西南貫穿金國全境,被後人稱之為金代界壕、又稱為金代長城或兀術長城,但它和曆代中原王朝所修築的長城還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我國的長城修築史上,除了秦、漢、明三代外,修築長城規模最大的就是金朝了。但是,金朝的長城細細探究起來,成為長城有些勉為其難。宗弼開始所築的長城不是用磚頭壘砌的城垣,而是就地在草原上開挖很寬的濠州,因為挖出來的土石不經過夯打,直接堆放在壕溝的外側,遠遠地望過去,猶如一道長垣,因此也可以叫作長城。
宗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防住蒙古騎兵的快速進攻,土牆做第一道防線,即使突破土城牆,後麵還有深深的壕溝等著呢。相比較磚石壘砌的長城,挖壕溝要簡單省力的多。
宗弼還在這些長城的沿線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邊堡,外加上烽火台,曆史上叫作“金源邊堡”。宗弼在邊堡內設精兵把守,不用像明代的長城一樣要設置很多的士兵,在哪裏出現了戰況就從邊堡派兵去哪裏就可以了,這樣對蒙古部落騎兵的防禦基本上做到了萬無一失。
其實長城在曆史上作為防禦的功能體現的並不明顯。曆史上修築長城次數最多、工程量最大、質量最高的就是明代長城,但是明朝也是對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沒有作為的王朝。清軍入關時,長城基本沒有用處,隨便清軍自由出入。相反,能夠把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同時統一起來的開放而進取的政權,如唐朝和元朝,就根本不需要、也絕不會修築長城。
宗弼這樣做也是沒有什麼好辦法對付蒙古騎兵而導致的。在金國建立才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宗弼就支持和一個極度落後的遊牧部落簽訂了一份既割地又給牛羊的和平協議,這還不算完,還大興土木的修築長城來防禦對手,如果金太祖阿骨打在世,肯定會被這個修築長城的舉動給氣死。
最後從曆史結果看,宗弼領銜修築的長城最多給了金朝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大敵當前時刻根本沒有用處。七十多年後,蒙古騎兵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利用陰山腳下的汪古部人作向導,從長城的西側繞過金代長城,從而入侵金國,使金國的千裏長城完全失去了應用的防禦作用。
此時的宗弼如果知道,如果他知道在七十多年後,正是麵前這個合不勒酋長的曾孫所率領的蒙古人將成為他們金國的終結者的話,他無論怎麼著玩兒命也要把合不勒堅決除掉。但是,還是那句老話,曆史不容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