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金兀術修建的界壕遺址(1 / 2)

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金熙宗不甘心第一次征討蒙古的失敗,又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這一次金軍使用的是正規部隊,騎兵占了大多數,但是領軍的將領水平太差,是一個名叫胡沙虎的末流將領。合不勒采用了誘敵深入的戰術,把金兵吸引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就是不進行決戰。等到胡沙虎的後勤支撐被切斷被迫撤軍時,蒙古騎兵出其不意地發起了總攻,此時的金國軍隊已經身心疲 憊,根本無法抵擋住如狼似虎的蒙古騎兵,幾乎全軍覆滅,主帥胡沙虎在衛隊的拚死保護下僅以身免,合不勒的蒙古騎兵獲得了不折不扣的勝利。

天朝大國兩次征討小小的蒙古部落都慘敗而歸,這讓自名為“大朝天子”的金熙宗很不舒服。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金國和南宋終於簽訂了“皇統和議”,從此雙方沒有戰事。把南方的問題解決,金熙宗開始又一次解決北方的蒙古部落問題了。

這一次金熙宗派出了精兵悍將來對付難纏的合不勒。在金熙宗的眼中,宗弼就是救世主式的人物,不僅僅在幫助自己登基中支持自己,在鏟除宗翰、宗磐、希尹等人的政治內鬥中都是自己的強力支持者和執行者。在與南宋戰爭期間,宗弼也是親自上陣,最終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簽訂下來對金朝最為有利的和平協議。

這一次,金熙宗拿出了“鎮山之寶”,雖然宗弼請辭表示激流勇退,但是金熙宗堅決挽留,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金熙宗派遣宗弼率兵征討蒙古,準備依靠宗弼的高超的指揮能力加上八萬金軍精銳部隊一舉把合不勒消滅掉。

宗弼多年在戰場上縱橫捭闔的最重要的利器就是他的重甲騎兵,也就是“拐子馬”,積累了很多運用騎兵戰術的經驗,也知道騎兵的厲害之處。在出征之前,他仔細地研究了上兩次征討失敗的教訓,也知道了合不勒的大致的戰術。

合不勒的蒙古騎兵充其量加起來也就是三四千人,但是這些蒙古騎兵遇到金兵大部隊都不主動迎戰,因為金軍的弓弩還是很厲害的。一般情況是,蒙古騎兵騷擾作戰,把金軍大軍引入蒙古高原的腹地,等到金兵的運輸線拉長之後,先把運輸線斷掉,一般情況下糧草接濟不上,人心肯定惶惶不安,然後蒙古騎兵再進行分割包圍。

所以在出征前,宗弼做了詳細的準備。他從江淮和陝川前線的將士中精選八萬精銳部隊,尤其是把以前自己的重甲騎兵“拐子馬”帶來蒙古繼續作戰,但是重甲騎兵主要對付的是南宋的步兵大陣用的,對付合不勒這樣的蒙古輕騎兵根本追不上人家,自己也累得半死。宗弼這次把重甲騎兵的金屬鎧甲換掉,全部換成了皮質的軟甲,這樣就和蒙古騎兵的戰鬥力相差無幾。

另外,宗弼覺得依靠南宋發明的“床子弩”可以對付蒙古騎兵,一般的蒙古騎兵喜歡在金兵的弓箭射程之外騷擾。但是“床子弩”的射程要遠遠高於普通弓箭,並且在蒙古騎兵發起衝鋒的時候可以遠射,這樣就可以把敵人的進攻鋒芒抵消掉,宗弼以前在攻打南宋時也吃過不少“床子弩”的虧。所以,這次宗弼特意召集了“床子弩”的部隊參加征討蒙古的作戰。

還有,宗弼也看到運輸線的漫長導致軍需供應鏈條十分脆弱,他把將近三分之一的精銳部隊不放在作戰一線,反正現在南宋回來的部隊閑著也是閑著,用這些部隊專門負責保護運輸線,避免因為運輸線的斷裂造成軍心不穩。

做好了這些充分準備後,宗弼率領著八萬軍隊向蒙古部落發起了猛烈攻擊。

兩個軍事強人宗弼和合不勒在蒙古高原上展開了廝殺。宗弼確實是一位優秀的將領,率領金軍多次打敗合不勒的蒙古騎兵。但是,蒙古騎兵的特點在廣袤的草原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暫時被金軍打敗,但是金軍最多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沒有多少時間又重新集結起來繼續戰鬥,並且還和宗弼打起了正規軍最為頭痛的遊擊戰。經過幾年的戰鬥,雙方都被打得筋疲力盡,誰也無法消滅對方。

但是這樣地耗下去也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宗弼實在是耗不起了。自從從軍以來,在外征戰二十多年,其間自己也曾經負傷過,畢竟歲數不饒人。

縱使是金軍最頑強的戰神宗弼此時也無能為力,準備放棄繼續作戰了。這種仗沒法打,與宋兵交戰的時候,畢竟那裏有城池和關隘,隻要攻破就可以了。或者采勸圍城打援”戰術,包圍住一個據點,然後布好一個口袋陣等著宋兵往裏麵鑽。但是這一次,沒有城池和關隘可以攻打,隻有漫漫的一望無際的草原,根本找不到合不勒進行主力決戰。如果宗弼繼續戰鬥下去,戰爭的消耗很大,金朝的財政支持就會麵臨困難,士氣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