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對於這個老部下功勞和聲望超過自己也很不滿,十分配合地提供證據,與秦檜合謀,脅迫嶽飛的心腹大將王貴作偽證,親自主持編造出了嶽飛的罪名,釀就了千古奇冤。這也是這位張俊大將軍被鑄成鐵像長跪於在嶽飛墓前的由來。
公元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十三日,嶽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被正式逮捕入獄。在此之前,曾經有人勸他仿效韓世忠自救。嶽飛拒絕了,他說:“上天如果有眼,不會使得忠臣遭受陷害,如果我真遭受其害,也是避無可避!”。
宋高宗下令舉辦詔獄,由禦史中丞何鑄出任主審官。當何鑄命令手下剝下嶽飛的上衣準備動刑時,嶽飛後背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深深地刺痛了何鑄的良心,立即向秦檜力陳嶽飛無罪。秦檜理屈辭窮地狡辯說:“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義正辭嚴地說:“強敵未滅,無緣無故地就殺了一員大將,這樣很讓老百姓和士兵寒心,也不是國家的長治久安之計”。
秦檜聞聽之後大怒,立即把他解職,任命自己的走狗萬俟卨為主審官。秦檜、張竣萬俟卨等人就像鑽進宋高宗肚子裏的蛔蟲一樣,顯然知道如何讓皇帝下決心殺掉一個威名遠揚的元帥,那就是皇位繼承問題,在曆朝曆代這都是一個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為此所導致的兔死狗烹、骨肉相殘的事情比比皆是。皇帝曆來特別容易把這個問題和那些手握重權、重兵的文臣武將們的政治野心聯係起來,何況是經過兵變被逼退位、又被嶽飛兩次提醒立儲的宋高宗。
秦檜等人根據這個精神編造出給皇帝的嶽飛罪證:
其一,秦檜、張俊告訴宋高宗,嶽飛在得知濠州慘敗後,曾經當眾罵道:國家不得了了,皇帝又不修德。這句話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大罵皇帝肯定是大逆不道,足以讓人一個人人頭落地了。
其二,朱仙鎮班師之後,嶽飛和他的大將張憲曾經當著人的麵,據說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嶽飛問張憲:“天下事該怎麼辦?”張憲回答說:“就看您想怎麼辦”。這裏麵就有學問了,怎麼解釋都可以解釋得通。但是就是這樣的子虛烏有的道聽途說,也變成了罪證,欲加其罪,何患無詞!
其三,據說,嶽飛曾經說:自己與太祖趙匡胤都是三十歲就當上了節度使。這個更是犯了皇帝的忌諱,你怎麼敢跟皇帝的先祖來對比,這是犯上做亂的前兆。
但凡是個成年人,如果還很幸運大腦健全的話,看了這些所謂的“罪名”都會明白,這些肯定都不是真的罪名,而是有意要陷害嶽飛!破綻百出且不說,單論這三項罪名,連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騙人也騙的如此地不專業。
與嶽飛惺惺惜惺惺的韓世忠忍無可忍,欺負人也不能這樣無恥呀,他當麵質問秦丞相,嶽飛到底是犯的什麼罪?
秦檜的回答則是有些心虛,“嶽飛和張憲的謀反之事不是很明確,但這種事情莫須有。”
秦檜所說的莫須有的意思就是說可能現在嶽飛他們還沒有謀反,但將來他們肯定會造反。韓世忠聽後,無可奈何,隻有長歎一聲,“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檜和萬俟卨把嶽飛的犯罪事實上奏趙構,建議判處嶽飛斬立決、張憲絞刑、嶽雲徒刑。趙構覺得這種刑罰並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於是乎,趙構心狠手辣地下令,賜死嶽飛,張憲、嶽雲斬首示眾。其實,嶽雲本就不該被斬首,最多也就是一個革職查辦然後被流放在外而已,其罪並不致死。但斬草不留根的趙構豈能讓這位能征善戰的嶽家軍少帥還有活命的機會,放虎歸山會貽害無窮的。
史書記載說,判決公布後,“天下冤之”,眾多士民為之下淚。行刑當日淒風慘雨,公元1141年,即宋高宗紹興十一年陰曆大年除夕,嶽飛在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毒死,嶽雲和張憲也被殺死。忠心愛國的名帥嶽飛、驍勇善戰的少帥嶽雲以及能征慣戰的大將張憲,沒有死在征戰沙場之中,卻淒慘地死於本國屠刀之下,這是南宋曆史上最為無恥的一頁,也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
嶽飛蒙冤被害後,畢竟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天下人用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來紀念他,畢竟作為人民的功臣在群眾中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後世的人們把嶽飛安葬在美麗的西湖邊,並且鑄了秦檜、王氏、張竣萬俟卨等四人的鐵像跪在了嶽飛的墳前。
其實對曆史最為負責的做法是應該把宋高宗趙構的銅像也製作一個跪在最前麵,因為實話實說,沒有趙構的指使,縱使秦檜能量再大,殺死嶽飛也是秦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充其量是宋高宗的忠實走狗。但是我們的史書“為尊者諱”,把一切爛帳都記在秦檜的頭上,而沒有涉及到宋高宗趙構。
秦檜的一生確實是作惡多端,生前身後都遭到天下人的咒罵。曾經有一位姓秦的秀才在遊覽完西湖後哀歎道:“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聲名如此狼藉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一代民族英雄嶽飛死去以後,不僅僅在南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即使在敵國,金兵金將得知嶽飛因為謀反而被處死的消息後,全部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畢竟嶽飛是他們平生遇到的最強悍的敵人。
有一位金國官員在和談時曾經趾高氣揚地對宋朝官員問道:“你們的嶽飛怎麼死了?”這位宋朝官員也知道“妄談國事”的利害關係,支吾了半天也不好回答。這位金國官員很鄙視的看了宋朝官員一眼,隨之輕聲“哼”了一下,便冷冷笑道:“你們江南這邊用兵最厲害的,也隻有嶽飛一人而已!你們就跟項羽一樣,有一個範增還不好好利用!嶽飛不就跟範增一樣嘛?!”連敵人都不相信嶽飛有造反的可能,足以見得秦檜為首的奸臣給嶽飛所羅織的罪名有多麼的低級可笑。
既然宗弼最大的敵人嶽飛已經被南宋方麵迫害,也就是說和議最大的障礙清除了,宋金雙方很快在南宋紹興十一年年底(公元1141年,金熙宗皇統元年)初步達成和議,史稱為“皇統和議”。曆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叫做“紹興協議”,其實這種說法不妥,南宋紹興九年,也就是金熙宗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簽署的第一次和議曆史上稱之為“天眷和議”,也是在紹興年間簽署的,所以第二次和議叫做“皇統和議”比較清晰。
“皇統和議”的主要內容是:南宋向金朝稱臣,南宋的皇帝必須由金朝皇帝冊封,必須“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要給金朝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稱為“歲貢”(不同於以前北宋給遼朝的“歲幣”,“歲貢”代表臣屬貢獻給皇帝);上次和議談好的歸還河南和陝西的土地取消,宋金雙方東邊以淮河為界限,西邊以大散關為界;金歸還宋徽宗的梓宮以及宋欽宗等等。
以上可以看出,這個“皇統和議”比以前的“天眷和議”倒退了一大步,本來說好歸還的河南和陝西的土地沒有了,並且是在南宋取得了戰場上的優勢的情況下失去的。這個和議實現了雙方的和平,但是這樣的和平是以南宋失去的大片土地來交換的,對南宋完全是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紹興十二年)二月,也就是嶽飛死後的二月,金國皇統年間和南宋方麵的和平談判活動正式宣告成功。宋高宗趙構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寶座,答應了宗弼提出的所有條件,並且還給宗弼代表的金朝上了一個無恥的《誓表》:
“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裏並南四十裏為界,屬鄧州。其四十裏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
《誓表》中將河南(黃河以南,淮水以北)和陝西大散關以北的土地,永久地割讓給金國,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一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表明金國是宗主國,南宋是它的附屬政權,必須盡臣子之禮。宋高宗的地位,跟漢奸劉豫相比,都是金朝的“兒皇帝”,根本沒有什麼不同,把漢族的臉都給丟幹淨了,魯迅先生把宋朝的窩囊廢表現概括為“宋鼻涕”確實沒有冤枉他們。
金熙宗完顏亶冊封趙構為江南皇帝,南宋在名義上正式成為金國的附庸國。同時完顏亶便下令釋放北宋的主要皇家成員,其中包括趙構的生母韋氏等,而宋徽宗和鄭皇後的靈柩等也全部送還南宋。但是趙構的哥哥宋欽宗趙桓同學沒有釋放,主要原因是宗弼舍不得釋放,將來可以繼續要挾南宋。同時趙構也不願意哥哥回來,否則自己的皇帝寶座就不穩當,在這個問題上,宋金雙方又一次形成了默契。
宋高宗趙構用名分、金錢、土地、嶽飛的生命和哥哥的屈辱生活換來了自己追求一生的和平,他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作自己的偏安一隅的皇帝了。而賣國賊秦檜作為這次和談成功的第一功臣,被封為太師、秦國公、魏國公,作為臣子已經發展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從此開始了他作為朝中二號人物對南宋政權長達十五年的控製。
宗弼也是這次和議的勝利者。在看到戰爭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他放棄了以前的想法選擇了和平談判的道路,為金國在經濟、政治、疆域各方麵都爭取到了最大的國家利益,還強迫南宋殺掉了對金朝威脅最大的主戰派的嶽飛,其餘主戰派也不敢再有動作,不愧是是金太祖去世後出將入相之第一人。
金熙宗對這個結果十分滿意,自己的叔叔宗弼達成這樣的勝利結果確實是功勳卓著,於是對宗弼大加封賞,賜給宗弼很多奴隸、牛馬、駱駝、羊等,並且還從每年南宋貢品中抽出銀、絹二千兩、匹賜給宗弼。這還不算完,金熙宗還把宗弼晉升為太傅,並且讓他擔任領三省事、都元帥等文武最高的職位,從官職上來看已經是位極人臣。金朝自建國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同時做到文官和武將的最高級別,這個記錄被宗弼打破了,並且一下子就做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