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郾城之戰(2 / 3)

正在汴京城中耐心等待戰機的宗弼也看清楚了嶽飛的意圖,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嶽飛的計劃輕易實現。他覺得嶽飛過於輕敵,竟然把主力派駐外邊,自己的大本營郾城留下的兵力並不多。宗弼想既然奈何不了順昌的劉錡,那麼就試著擊敗郾城的嶽飛,畢竟嶽飛也是南宋目前的四大將領之一,擊敗嶽飛肯定能夠重挫南宋軍隊的士氣。

此時的嶽飛在宗弼的眼中遠遠沒有韓世忠、吳玠、劉錡等人有威力,畢竟宗弼曾經大敗於以上三人,而對於嶽飛還沒有真正和宗弼直接對話過。在以前的馬家渡、牛首山戰役時,嶽飛職位低下,人馬也不多,最多也就是對宗弼的大軍造成一些威脅,而並沒有傷筋動骨。在宗弼協助劉豫的偽齊進攻淮西時,雖然與嶽飛的嶽家軍在戰場上直接對戰,但是誰也沒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宗弼撤退北返的主要原因是金太宗病危,而並不是嶽家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金軍。

宗弼確實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在順昌慘敗後的半個月時間內,重新集合了一萬五千精銳騎兵部隊,其中包括“鐵浮圖”和“拐子馬”,氣勢洶洶地向嶽飛的駐紮地郾城進軍,希望能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擊敗嶽飛,甚至妄想俘虜或者殺死嶽飛。

在這裏不得不承認宗弼的確是一名有遠見的戰略家,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恢複金軍進攻的氣勢,而敢於虎口拔牙,反撲嶽家軍大本營,不得不佩服宗弼在用兵方麵的才能。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的是正在風生水起的嶽飛!

在得知宗弼率領金軍直奔郾城而來的同時,坐鎮郾城內的嶽飛卻是神閑氣定,一副沉著應戰的樣子。其實分析來看,嶽飛心中肯定也很緊張,但是他也知道此戰之能戰不可退的道理,假若火線撤退,定會令全軍氣勢低落,自己堅持的北伐中原就沒有希望了。郾城一戰肯定是前所未有的一場艱難的硬仗。嶽飛憑借對嶽家軍將士們堅信不疑的態度,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與金兵殊死一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打硬仗沒有本錢是不行的。情報顯示,宗弼親自率領一萬五千人的騎兵,意圖就是一舉拿下郾城。不可小看這一萬五千名騎兵,其中大部分是“鐵浮圖”和“拐子馬”的主力,都是女真將士之中百裏挑一的好漢,每個人都是身負七十斤的重型鎧甲,很多還是參加過不少戰役的老兵。

對比來看,此時嶽飛的本錢有些難堪。當時總共在郾城駐紮的嶽家軍不足兩萬,除了嶽家軍最為精銳的背嵬軍以外,僅有一小部分遊奕軍駐紮,而大部分的遊奕軍早已被調集到潁昌府支援張憲去了,能夠立即上馬打仗的也就是一萬人。還有一個不利因素,而且這場戰役是平原之戰,麵對金人素來占上風的鐵騎,嶽飛麵臨的壓力確實很大。但是事到臨頭,隻能放手一搏,嶽飛立即開始部署軍隊迎戰已經窮凶極惡的宗弼。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值此生死存亡大戰之際,嶽飛把最重要的前鋒官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嶽雲。為了確保這場戰役的勝利,嶽飛臨行前神色嚴峻地告誡自己的兒子:“若不勝,定斬汝”,如果打不贏金兵,即使是我的兒子也得殺。

曆史上真實的嶽雲實際上不是嶽飛的親生兒子,而是嶽飛的養子。嶽雲十二歲便開始進入嶽家軍從戎報國,從此跟隨猛將張憲南征北戰,由張憲督導著嶽雲進行艱苦的訓練。經過幾年的鍛煉,嶽雲已經成為一名年輕驍將,他的兵器是兩個大錘,但並不是像《嶽飛傳》裏麵說的那種大錘,而是兩杆重量為三四十斤的鐵錐槍。《嶽飛傳》中有四位南宋將領使用錘作為兵器,號稱是“八大錘”,都在百斤左右,實際上是藝術創造,百來斤的錘即使是天生神力恐怕也難以長時間舞動起來,更不要說上陣打仗拚命了。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初八,宗弼率領的金國精銳部隊同嶽飛率領的嶽家軍在郾城以北相遇,雙方展開激戰,宗弼與嶽飛同時作為主將的硬碰硬對抗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