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順昌之戰(3 / 3)

宗弼的專攻城池的部隊叫做“鐵浮屠”,其實就是身披兩層鐵甲的步兵,配備最精良的武器。其作戰方法是每三人分為一個戰鬥單位,用皮索相連,後麵緊跟著拒馬子,士兵每前進一步,就將拒馬子往前移一步,以示一往無前,決不後退。這三個人中如果一人戰死,其餘兩人要不受影響,繼續前進。這支部隊攻城略地,凶悍無比。

“拐子馬”其實本質上是左右兩翼以鐵騎為主的野戰部隊,就是將金國的身披七十斤重甲騎兵的布置在左右兩翼進行衝鋒,這些騎兵三人一組相連,可以進行一個波次繼而有一個波次的連綿進攻。宗弼在宋金交戰以來,都使用這一隊伍去攻打防守嚴密的宋軍步兵大陣,屢次取得勝利。到目前為止,“鐵浮圖”和“拐子馬”這兩支精銳部隊還沒有打過敗仗。

其實對於宗弼的這兩隻精銳部隊,南宋的軍事統帥們也研究出了對付“鐵浮屠”和“拐子馬”的好辦法,那就是采用長槍和大斧作為兵器配合使用,長槍主要用來挑開“鐵浮屠”的鐵甲,而大斧則用來砍“鐵浮屠”的頭部和“拐子馬”的馬腿。但是理論歸理論,在實戰中還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鑒,而劉錡將成為第一個創造勝利案例的南宋將領。

出於對這一次進攻的重視,“鐵浮圖”和“拐子馬”分為兩部,分別由宗弼和他的心腹愛將韓常各自率領一部。宋軍有的將領認為韓常所部較弱,應該先打擊該部。但是劉錡認為擊敗韓常部,仍不能阻擋宗弼精兵的進攻。而宗弼所率領的部隊才是整個金國的精銳之師,不如先打敗宗弼軍,則剩下的金軍將不戰而敗。

宗弼再次率領大軍來到順昌,率金兵渡過潁河,沿城列成陣勢,從東門到南門,從南門到西門,把四門連成一片,並呐喊奔跑不停,企圖在精神上嚇倒順昌城內的軍民。城內宋軍絲毫不為所動,一心一意迎戰金軍。

首先發起進攻的是宗弼所部的三千“鐵浮屠”。劉錡也不含糊,命令手下的“八字軍”為主力的五千長槍隊和大斧隊出城迎敵。雙方在順昌城下展開生死激戰,這時正值天氣炎熱,金軍遠道而來,沒有休息立即投入戰鬥,人困馬乏。並且“鐵浮屠”的士兵由於甲胄太厚,鐵甲在烈日下簡直就是蒸籠一樣,這樣的戰鬥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南宋部隊按照劉錡的戰術,合理利用長槍和大斧的組合作用,很快便消滅了這支號稱從未有敗績的“鐵浮屠”。

宗弼看到自己的精銳部隊“鐵浮屠”像砍瓜切菜一樣被收拾了,傷痛不已,但是也不能隨便認輸,立即派出第二支精銳部隊“拐子馬”,從左右兩翼企圖分割包圍宋軍,將不利局麵扭轉。

由於當日的太陽很足,“拐子馬”在出戰之前也已經被暴曬了一段時間,有的金兵手中的兵器也拿不穩,金兵的戰鬥力下降了很多。再加上劉錡在此之前也想出來一個損招,上陣的宋兵不僅僅拿著兵器,每人手裏還拿著一罐子黃豆,見了金國的鐵騎衝過來立即撒了出去!當然騎兵不會去吃這些黃豆,但是騎兵胯下的戰馬肯定會吃。即使有的戰馬很有骨氣不吃敵人的糧食,但是滿地的黃豆也使馬蹄打滑,衝鋒的陣型立即大亂。趁此時機,劉錡派出的長槍隊和大斧隊奮勇上前殺敵,這樣,宗弼的“拐子馬”很快也敗下陣來。

宗弼最為倚重的兩支精銳部隊被劉錡打得一敗塗地,在此戰之中,被斬殺的金兵五千多人,並且還有三千多匹戰馬也被殺死,“鐵浮圖”和“拐子馬”的傷亡率居然高達百分之八十左右。劉錡得了便宜還賣乖,又乘烈日當空的中午,時而派遣數百人出西門擾敵,時而又從南門襲擊。宗弼哪裏禁得起這樣的折騰,隻能率領金軍撤出戰鬥,劉錡領導的順昌保衛戰最終獲得了勝利。

平心而論,順昌之戰對南宋方麵來說絕對是意義重大的,也可以說是繼和尚原以及仙人關的又一次大捷!要說的上是“大捷”的戰役,按照目前來看,大名鼎鼎的嶽飛還暫時不曾有過。可以說劉錡是首創在平原地區大破正規金軍精銳部隊的第一人!

說吳玠在陝西、四川前線擊敗宗弼,宗弼肯定不是很服氣,因為和尚原、仙人關都是依靠山險,也就是地利優勢而取勝的!金軍的騎兵優勢在山地作戰根本無法發揮出來。但劉錡這次順昌大捷,可不是依靠什麼天險、山險、完全是平原戰役!而且是女真騎兵最擅長的平原戰法,其能力可以說是完全發揮出來了,完全是一場硬碰硬的對抗戰。可惜的是,宗弼卻沒有能夠大破順昌,反而被劉錡狠狠地收拾了一頓,這一仗讓宗弼輸得心服口服。

劉錡所部也就是三萬多人,但是最後卻能以少勝多,以劣勝強,大大打擊了宗弼的囂張氣焰,擋住了金軍自兩淮南侵江南的鋒芒。宗弼對於這次作戰失敗痛心疾首,為了發泄心中的憤怒,居然對所有參戰軍官,隻要官職在韓常以下的,都進行了懲罰性的處罰。

順昌之戰沉重打擊了金軍主力部隊,是金軍南侵以來遭到的最重大的慘敗之一,對宋軍抗金的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震撼了金朝統治者。劉錡因此戰功,被宋高宗授予武泰軍節度使、知順昌府、沿淮製置使等職,從此也正式成為南宋的另外一位獨當一麵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