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與南宋第一次和議(3 / 3)

在秦檜剛回國後不久,鑒於秦檜在“靖康之變”中積極維護趙氏的利益,反對金朝冊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再加上他建議宋高宗與金朝和談很對趙構的胃口,此時的秦檜被趙構任命為宰相,專門負責和金國進行和平談判工作。

雖然在南宋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特別是以韓世忠、嶽飛等武將為主的主戰派竭力反對同金國進行和談,他們認為金朝新的皇帝剛剛登基即位,內部也出現不和諧的聲音,再加上南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實力已經得到恢複,現在應該重整旗鼓興兵伐金。

但這次宋高宗趙構鐵了心要實現和平,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金朝被打急了,扶立以前的宋欽宗為傀儡皇帝,自己的麻煩就大了。如果與金朝達成了和議,相當於在法律上金朝就承認了自己的正統地位,皇帝寶座就可以繼續坐下去了,因此宋高宗對秦檜全力支持。雙方兩個誌同道合的人遇到了一起和議就很快達成了,對金朝有著刻骨仇恨的南宋竟然與金朝戲劇性地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

條約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宋金兩國以黃河為界,金朝將以前劉豫管轄的河南、陝西交還南宋。

二、南宋向金朝納貢稱臣,每年向金國交納五十萬兩銀絹。

三、金國將原齊國管轄的河南、陝西兩地歸還給南宋,但是約定南宋不得任命新的官員,隻能延用金朝原來的官員進行管理。

四、金國將宋徽宗趙佶的棺木、趙構的生母韋氏等宗室人員送返南宋。

由於這個條約在金熙宗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簽署,曆史上稱之為“天眷和議”。

這個和平條約對金國來說基本上就是一個賣國條約,金國並未得到多大的利益,最多就是每年得到一些保護費,但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廣大地盤拱手送給了南宋。

對於南宋來說,這個條約也算得上是一場外交勝利,至少沒有花費多大的代價就把河南、陝西等戰略要地收回。但是在道義上南宋吃了大虧,這次“和議”之後,南宋必須要對金朝稱臣,這個是非常屈辱的事情,南宋的很多愛國者無法接受。

雙方在進行國書互換時,還真的遇到了麻煩。金熙宗任命宗幹的嫡係人物張通古為“詔諭江南使”出使南宋交換國書。所謂“詔諭”,當然是君對臣的命令;而“江南”,則是抹去大宋國號之後的稱呼。老實說,這也是宋高宗在“天眷和議”中對金朝稱臣的結果。既然你宋高宗自己都不要臉,自己要對金稱臣,金朝也沒有必要給你什麼麵子了。

大國使者張通古趾高氣揚地入境時,南宋負責陪同的接伴使範同按照禮儀雙膝跪倒,“北向再拜,問金主起居”。如此屈辱的一幕,史書記載“軍民見者,往往流涕”,而金使沿途所過之處,“必欲使官吏具禮迎其書”,一如“迎天子詔書之禮”。

好不容易到達首都臨安後,張通古必然要麵見宋高宗,這樣也就意味著更大的危機已經無可避免。宋高宗認為應該讓張通古“北麵而坐”,而自己仍然像往常接見大臣一般麵南背北。可貴為大宋皇帝的宋高宗,從張通古那裏得到的,居然是這樣的回答:

“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天子以河南、陝西賜之宋,宋約奉表稱臣,使者不可以北麵。若欲貶損使者,使者不敢傳詔!”

話音一落,張通古立即“索馬欲北歸”。如此一來,生怕金人對和議反悔的宋高宗自然是慌了神,趕緊改了主意,不提南北座位了,“設東西位,使者東麵,宋主西麵”,堂堂大宋之君,就以委屈度僅次於“北麵”的“西麵”,來和“東麵”的大國使者“平等對話”了。

座位問題解決了,詔書問題又出來了,宋高宗該怎麼接金熙宗的詔書?老實講,既然自稱為臣,麵對君主的詔書當然應該跪接,金使張通古自然也如是堅持。而宋高宗,開始還真準備跪下接算了,對於趙構來說本來就是無所謂的事情。但是大臣們真的不幹了,無論如何也不同意這樣屈辱地接收詔書。

此時此刻,宋高宗真的怒發衝冠了,但是不是對金朝使者,而是對這些反對自己下跪的大臣們,大罵這些人“但為身謀!向使在明州時,朕雖百拜亦不複問”,那時候我被宗弼追趕出海逃命到明州,就算磕一百個頭給宗弼也沒見你們多說一句,你們那個時候幹什麼去了?現在倒全部來裝大個頭了!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可憐的宋高宗關鍵時刻把自己色厲內荏的本質暴露得一清二楚。在雙方都下不了台的時候,一種“宋朝式”的圓滑方式最終被實施了。在秦檜的主持下,以宋高宗的父親宋徽宗剛剛去世需要守孝三年不便工作為由,由秦檜作為當朝宰相跪接金熙宗詔書。張通古也沒有繼續堅持,雙方和議的最終手續問題才辦好,金與南宋之間十幾年的戰爭表麵上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