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春,深入江南腹地“搜山檢海”追殺宋高宗趙構的金國東路軍的統帥宗弼在鎮江一帶的黃天蕩遭到南宋將領韓世忠和的圍追阻截,後來在建康附近又遭到嶽飛軍的半路截殺,雖然最後宗弼死裏逃生,但對宋朝戰無不勝的金軍來說,進攻勢頭遭到了沉重打擊。
在政權建設方麵,金國雖然占領了北宋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區的大量土地,已經成為當時的中國境內的“超級大國”,但如何繼承北宋的這筆豐厚遺產卻成了金太宗很頭疼的難題。
雖然在短短的三四年時間內就把宋朝的半壁江山吃掉了,但是金朝高層們深感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這麼龐大的一塊肥肉。
由於兩國的經濟製度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金國雖然暫時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在經濟上卻還處於奴隸社會階段。而北宋卻已經處在高度封建製度下,封建經濟十分發達,兩種製度並存必然會發生矛盾。
金朝不斷發動戰爭的動力就是掠奪土地和人口,這樣和原先漢族居民受漢族地主剝削的封建關係發生激烈的衝突。在金國軍隊南下侵略北宋的戰爭中,根本還沒有長期占據的想法,隻是一味地掠奪,對中原一帶進行了毀滅性的掃蕩,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大量的漢族居民流離失所淪為奴隸。
哪裏有壓迫,必然就有反抗,於是,在占領區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抗金朝殘暴統治的鬥爭。尤其是民風彪悍的山西、河北太行山兩側,起義的農民和已經失去統一指揮的北宋殘餘軍隊聚集在地勢險要的太行山一帶同金軍展開敵後遊擊戰,在金軍占領區的中心地帶遍地開花,多次偷襲金國的後方,把金軍搞得狼狽不堪,嚴重威脅著金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
金太宗看到依靠金朝的力量暫時無法控製中原地區的形勢,金朝也沒有實力管理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新占領地區,於是決定繼續推行他一向非常推崇的“以漢製漢”政策。在此之前,其實,金太宗的“以漢製漢”政策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試行過了,扶立的偽楚皇帝張邦昌根本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首鼠兩端,看到宋高宗趙構即位就立即扔掉皇帝寶座,搞得一手扶立張邦昌為皇帝的金朝很難堪。
但是靠著金朝的官員去統治這些地區肯定不行,於是,金太宗這次決定要重新選擇一位稱職的傀儡皇帝,替自己管理中原地區的漢族百姓們。
在野外被雷劈死的概率是非常低的,這與古往今來當皇帝的概率是一樣的,雖然現在找的是一個傀儡皇帝,但是也不容易找,要有幾個必要條件:
首先這位未來的皇帝不能出自於原來的皇室成員,因為金朝已經對所有姓趙的都不信任,恐怕金軍撤走之後再次投靠宋高宗;
其次這位未來的皇帝必須是宋朝職位較高的官員,有一定的政治威望,執政能力也必須過硬,可以控製住中原一帶的局麵;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位未來的皇帝必須對金朝絕對忠誠,新建立的國家必須是金國的附庸國,新皇帝就是金朝皇帝的狗,金朝皇帝要他咬誰就要去咬誰,並且要求咬幾口就要咬幾口,多咬少咬都不可以,要無條件聽從金國的指揮。
於是,伐宋的將領都把尋找傀儡皇帝當做是頭等大事。經過幾輪的激烈海選,最終大致確定了四名候選人。
第一個人就是杜充,推薦人就是宗弼。杜充最高的官職是南宋尚書右仆射,也就是副宰相。當年宗弼渡過長江占領建康後,招降杜充的條件就是將來要扶立杜充作張邦昌那樣的傀儡皇帝。杜充這個無恥小人本質上就是一個大廢物,但是政治野心不校杜充也不看看自己祖宗的墳頭上是不是長著他可以當皇帝的“蒿子”,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榮登大寶,既然有人願意奉送這樣的機會,他毫不猶豫的投入了宗弼的懷抱。
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很有差距的,杜充當“皇帝”的夢想很快就泡湯了,原因是金軍最具權威的左副元帥宗翰不同意。
當時的金朝上層已經出現了派係的鬥爭,宗翰無論如何也不會同意太祖一係的宗弼推薦的人當皇帝。況且按照金國的軍製,左副元帥宗翰是二把手,宗弼是元帥右監軍,這樣關鍵的事情,還輪不到宗弼說話。此時的宗弼麵對如此局麵,也不好力爭,正好趕上要去陝西打仗,扶立杜充也就不了了之了。
宗翰是金朝討伐遼朝以來戰功赫赫的的鐵血名將,出於對英雄的尊重,一直對沒有抵抗就自主投降的趙宋官員十分惡心,早就知道杜充是一個超級大廢物兼軟骨頭,連見麵都覺得惡心,更不要說扶立這樣的人當傀儡皇帝了。宗翰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想扶立原北宋太原知府張孝純,也就是第二位候選人。
太原保衛戰帶給宗翰的印象太深刻了,這一仗堪稱宋金戰爭史上最慘列的一仗,前後相持260餘天,生生地拖住了宗翰領導的西路軍,使得東西兩路軍會師於汴京的計劃成為泡影,當時太原保衛戰的領導人就是張孝純。太原陷落之後,知府張孝純寧死不降,以絕食相抗爭,被宗翰用灌粥的方式強行救活,此後就一直滯留在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