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也不願意這樣忠心耿耿的人離開自己,但是考慮到陝西的重要性,也認可了張浚的建議,任命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雖然此時的宋高宗被宗弼追趕得雞飛狗跳的,但是腦子還比較清醒,反複告誡張浚,由於現在金軍勢頭強勁,不要急於求成,休養生息三年之後再開始進攻即可。
宋高宗這次是真的放手讓張浚去拚了,不僅僅將陝西六路,而且將蜀中四路也委托張浚全權管理。張浚的一切行動不必千裏迢迢地請示皇帝,自己就可以全權決定。並且,張浚還有權授予節度使給有大功的武將。實際上,此時張浚控製下的軍隊、財力、地理麵積都超過了宋朝中央政府在東南的直轄地,在川陝,他的命令就等於皇帝的聖旨,個人權力達到其政治生涯的頂峰。
張浚此行決心很大,他確實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以國家的興旺和民族的強盛為己任,在國家危難時刻,自己挺身而出為國家分憂。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七月,張浚由行在杭州出發,十月到達漢中。在經過定軍山古戰場時,他持表祭祀諸葛亮的陵墓,表文的大致意思是決心效法一心恢複漢室的諸葛亮,自己也決心以恢複中原為己任。
幾乎與張浚西行陝西的同時,金軍開始了建炎三年秋季攻勢。此次由東路軍擔當主攻,新任元帥右監軍宗弼率領大軍在淮河流域攻城拔地,把南宋在長江以北的軍隊逐個擊敗,已經準備強渡長江直抵杭州去追殺宋高宗。
張浚在漢中安排妥當後,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一月出巡關陝。張浚此時既有代天子號令的權力和威信,又握有充足的軍餉後勤保障,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由於當時通訊條件的限製,他還不知道他效忠的皇帝此時已經有被金兵追殺得危險了。
張浚已經了解到以前陝西軍屢戰屢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個將領之間意氣用事,關鍵時刻互不配合,在抵達陝西後立即做出了重大的人事調整。他將文官熙河路主帥張深罷免,任命少壯派將領劉錫為熙河路經略使,劉錡接替曲端為涇原路經略使,孫渥為秦鳳路經略使,名將吳玠的弟弟吳璘負責自己的帳前親兵。還有,把原來的環慶路經略使王似調往後勤基地成都,隨張浚從東南來的趙哲為環慶路經略使。
張浚的此番大規模的人事調整可謂是雷厲風行,一改以前軍中不良習氣。在陝西經營四年沒有業績的張深、王似沒有任何商討餘地地交出了軍政大權。新提拔的各路帥臣中劉錫、劉錡同為北宋末年西軍大將劉仲武之子,這兩兄弟久在邊陲頗有戰功。而趙哲原來就是西軍係統起家的,在平定“苗劉之變”中立下大功,之後就追隨風頭正上的張浚。這樣,張浚一掃之前陝西六路人自為戰、互相掣肘、迎敵互不支援的局麵,陝西軍有了一個強力的指揮中樞,並且如今還有了蜀中四路在物資人力上的大力支援。一時間,陝西軍士氣大振,大有席卷而下恢複中原之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