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黃天蕩之戰(1 / 3)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四月,宗弼對金太宗上書宣布“搜山檢海已畢”,由於金國軍隊孤軍深入,處在南宋軍隊的包圍之中,必須盡快渡江回到中原,於是他率領十萬金國鐵騎帶著“搜山檢海”的巨大戰爭勝利品沿著古運河一路北行,經嘉興、蘇州一線一直來到了長江沿岸的鎮江,準備從這裏班師回朝。

宗弼的這次戰爭表演並非百分之百完美,因為有位十分有性格的南宋將領在得意洋洋的宗弼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而且這一刀差一點要了宗弼的命。

這位南宋將領,也同嶽飛一樣在今後是宗弼的死敵,他的名字叫做韓世忠。

韓世忠是陝西省綏德縣,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傑出代表,出身貧寒,身材魁偉,18歲應募從軍。他作戰英勇,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逐步成長為低級的軍官。在參加鎮壓北宋末期方臘起義的戰鬥中,他親手抓獲方臘,立下了第一大功勞。公元1121年,他所在的部隊跟隨童貫進攻燕京,宋軍一敗塗地,隻有韓世忠率領的部隊出敵不意,擊敗遼兵。

宋欽宗即帝位後,韓世忠這個軍事天才很快被宗澤發現,成了康王趙構手下勤王大軍的一名中級軍官,在對抗金國的戰爭中一貫表現非常出色,很快被任命為平寇左將軍,率領部隊抵抗金軍入侵,也曾經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宋高宗趙構登基即位之後,韓世忠一直追隨趙構的撤退步伐,跟隨趙構撤退到了揚州。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的三月,剛剛登基不到兩年的趙構遇到了來自南宋朝廷內部的一次政治危機,護衛軍的統製官苗傅和劉正彥密謀發動叛亂,逼迫趙構退位,改而擁立宋高宗趙構的三歲兒子當南宋的皇帝。

這下子韓世忠立大功的機會又來了。作為深受宋高宗趙構賞識的一名武將,韓世忠和另一名著名將領張俊一起平定了這次南宋內部的叛亂,保住了趙構岌岌可危的皇位。

趙構對這位自己的救命恩人格外尊敬,特別賜於韓世忠“忠勇”兩字,並再次加官進爵,被封為浙西製置使,從此正式進入了高級軍官的行列。

在宋高宗趙構準備逃跑前,曾經詢問韓世忠準備把自己的部隊駐紮在什麼地方,韓世忠慷慨激昂地說:“國家已失河北、山東,若又棄江淮,更有何地”,他的意思很明顯:如果連淮河長江都守不住,這個國家也就走到頭了。宋高宗趙構也明白這個猛人的意思,既然你不願意跟著我撤退,我就安排你去死扛金兵吧。於是他打發韓世忠去守鎮江。

在此之後,韓世忠在鎮江得知杜充投降、建康陷落的消息後,又得知不可一世的金軍在江南燒殺搶掠,韓世忠就憋了一肚子的火氣,但是鑒於自己的軍隊太少,不能直接對抗。韓世忠早在建康失守後就有了這個大膽的計劃,他料想宗弼的大軍不可能在江南一帶長期駐紮,肯定會在短期內撤回江北。於是,韓世忠便抓緊時間在鎮江一帶建造水戰用的大型戰船,準備在宗弼回中原的途中來個突然襲擊,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全殲宗弼大軍。

宗弼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到達鎮江的時候,準備輕輕鬆鬆地渡過長江。因為在宗弼的心目中,南宋的軍隊都是廢物,在戰場上不堪一擊,好的軍隊會稍微打兩下就跑了,不好的就望風而逃,最差的直接就是投降,從來還沒有遇到迎著金兵頂著幹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韓世忠的軍隊在金軍的前進道路上靜靜地等待著,好像沒有望風而逃,更沒有投降的意思。

宗弼畢竟是員久經沙場的優秀統帥,不敢對任何主動挑戰的對手輕視,從來也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但是這一次,宗弼還是很有信心打敗韓世忠的,因為以前與宋軍的戰鬥,金軍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他所得到的情報是韓世忠的軍隊隻有八千人,而自己擁有十萬金兵,力量的對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雖然此時的宗弼可能沒有看過什麼兵書巨著,但是大戰前的觀察敵情還是必須要做的,於是帶著手下的四個親兵到鎮江的金山寺南岸的龍王廟去查看軍情,在那裏可以清楚地看到長江裏的情況。

韓世忠也不是傻子,早就推算到宗弼會來到龍王廟查看地形,早就做好了戰鬥準備,在山上布置了伏兵。按照韓世忠的部署,二百人埋伏龍王廟,另外二百人埋伏山腰。如果發現在敵人進入龍王廟,以擊鼓為號,山腰的伏兵首先突出,攔阻敵人歸路,然後廟裏的伏兵出擊,一舉殲滅敵人。

計劃做得確實很不錯,但是實施起來就出了岔子。等到宗弼等人進入了龍王廟,廟中的宋軍伏兵發現了隻有五個敵人,生怕在山腰的友軍搶了自己的功勞,竟然沒有敲鼓,直接就殺了出來。

宗弼等人發現龍王廟中居然埋伏了幾百名宋兵,也是嚇了一跳,但宗弼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勇將,沉著應戰,除了兩名親兵被俘,其餘三人居然逃出了宋兵的包圍。但是其時其境也是驚險萬分,雖然幾名親兵誓死護衛著他,在突圍中宗弼還是身中一箭,摔下馬去,正當宋兵以為這個將官已經被射死時,他又發揮出少年時期精於騎射的本領,突然翻身上馬,揚長而去。他的兩個親兵戰死,另外兩個人被宋軍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