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一個敵人在明州等著宗弼,他就是南宋的“中興四將”之一的張浚
張俊出身貧寒,自小弓馬嫻熟,十六歲時投身行伍,靠著勇敢作戰累立戰功,授武功大夫。在與金軍的戰鬥中,參加過老將軍種師中救援榆次的戰役,種師中不幸殉難,張俊率所部數百人力戰突圍,且戰且退,斬殺追兵五百餘人,聲名大震,嶄露頭角。 北宋滅亡後,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即位,當時義正詞嚴地說:“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危難時刻趙構當然喜歡這樣的人,從此張俊以禦營前軍統製而成為宋高宗趙構的親信。
此後張俊率領軍隊馳騁江淮,東征西戰,逐漸成為高級武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宋高宗趙構的禁衛軍指揮官苗傅、劉正彥兵變,逼迫宋高宗退位,張俊立即同另外一個名字讀音和自己一樣的禮部侍郎、同節製軍馬張浚平叛,張俊的軍隊是第一支參加平叛的軍隊,平定叛亂後升領節度使。宋高宗趙構南逃後,張俊一直尾隨著宋高宗,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宋高宗逃往昌國(今浙江普陀)之時,本來張俊也是要追隨過去的,但是宋高宗明令他在明州抵抗宗弼率領的金軍,張俊也不敢違抗君命。
張俊被迫率本軍一萬餘人駐守明州城。在此之前他就曾經借著備戰為由在明州大肆擄掠,但州城裏的民眾已所剩不多,很難滿足官兵們的貪欲。這次好了,皇帝要求抵抗金軍,當然要堅壁清野,不能給敵人留下任何物資。於是張俊的部屬馬上出城,對各處鄉村戶恣行奸淫焚掠。
宗弼率領的金軍占領明州附近的餘姚縣城後,探聽到明州城有守備,就派遣前鋒部隊進行試探性的進攻。由於金軍戰馬大批倒斃,連許多女真兵也無馬可騎,還須披戴沉重的鎧甲行軍。這一帶的地勢在雨後特別低窪泥濘,給金軍的行動帶來很大困難。
金軍正在攻打明州之時,張俊作為比較優秀的指揮官也看出了金軍的弱點,命令自己的手下猛將楊沂中乘機帶兵出戰,疲 憊的金軍到此已成強弩之末,很快敗退。很多金兵陷身在泥濘的田間,隻能丟棄重甲逃命。這次戰役殺死金兵幾百名,金軍連夜退回餘姚縣。張俊連夜給逃跑的宋高宗發了喜報,狠狠地表揚了自己一下。此次戰鬥竟然在幾十年後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建炎二年十二月烏珠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製置使張俊拒之,小捷”。
張俊上報戰功之後,又大模大樣地在明州呆了幾天。後來他接到探報,說金軍在餘姚縣打造攻城器械,而杭州又有援軍前來助戰,就不敢再在明州停留,生怕被金軍包了餃子。但是直接逃跑也顯得太丟人了,張俊於是假傳聖旨,說宋高宗召他去勤王,率領軍隊連夜就逃跑了。
宗弼率領大軍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占領了明州城。金軍為報複前一次的失敗,不但在州城裏屠城,還派兵四出,到處搜索搶掠,逢人就殺。一個有條件堅守的明州,慘遭著本可避免的血與火的洗劫。所以後世有人評價,張俊沒有英勇抵抗的決心,但是卻招來金軍屠城的慘烈報複。
順便說一下,由於金軍也沒有打算在江南常駐,杭州城也被金軍縱火燒毀,這座南宋政府的行在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絕,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基本上十戶也就能剩下個三兩戶人而已。另外還有平江府,縱橫百裏的大火燒了五天才熄滅。金軍的燒殺搶掠也就算了,自己本地的軍隊也騷擾百姓,外加上建炎四年的夏季出現瘟疫,平江府的人民死者近五十萬。這回南宋最為富裕的地區全部經受了戰禍的紛擾,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恢複了。這種殘暴的侵略帶給百姓,不止是苦難那麼簡單,同樣還毀壞了華夏文明。
金軍作戰一直有一個規律,自興兵以來,為了標榜自己的“仁義之師”形象,一直實行“順者安,逆者亡”的政策。如果宋守軍奮力抵抗金軍,金兵一旦入城,便大肆焚燒殺戮搶奪,有時甚至屠城。如果宋將開門納降,金軍入城後,僅將宋年號改為金年號,向官府索取一些金、銀和糧草而已,其餘一切遵照原有製度,甚至原來的宋朝官員照舊留任。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個並不能夠掩蓋金軍的非正義的戰爭性質,隻能說明殘暴的金軍在這方麵還是很高明的。
宗弼此時也很苦惱,本來輕裝前進的金軍,由於攻打下很多城池,掠奪到的金銀財寶也十分豐厚,但由於氣候的原因,北方來的戰馬很多水土不服紛紛倒斃,隊伍的機動性大受影響。但是,金太宗要求的抓住趙構的戰爭目標仍然沒有實現,所以硬著頭皮也要繼續追殺趙構。
金軍十分幸運地在明州搶到了愚蠢的宋軍沒有來得及燒毀的五十艘船,宗弼命令一部分金軍渡海進據定海縣(今浙江舟山市區),然後前往昌國縣追捕宋高宗。這個臨時組成的船隊揚帆出海,雖然海上隻是微風細浪,因為金軍主力都是來自於北方,還是發生大範圍的暈船,好不容易到達了昌國縣,才知道宋高宗一行早已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