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金軍第一次進攻北宋(3 / 3)

宋欽宗不顧李綱的堅決反對,急急忙忙派出了使者李棁到宗望的大營商談議和大事。

宗望本來的想法就是敲詐勒索,沒想到宋朝的新皇帝居然如此軟弱,不趁機“敲竹杠”簡直對不起自己的列祖列宗,於是他提出了和談條件:

一、宋朝一次性給金朝五百萬兩黃金、五千萬兩白銀,一百萬絹,牛馬各一萬匹。

二、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給金國。

三、鑒於宋朝屢次違背條約,要派親王一名、宰相一名親自到金營中為人質。

麵對這一組天文數字,宋朝使者嚇得差點沒有喘過氣,每一個條件都無法做主,隻好回汴京城如實向宋欽宗彙報。

李綱看到了這些條件,肺都氣炸了,立即表示反對。第一,戰爭賠款可以給,但是一百年前的“澶淵之盟”才給遼朝每年三十萬貫錢,如此巨大的賠款根本無法支付;第二,太原、河間、中山三鎮乃是汴京城在河北的屏障,一旦這三個地方交給金國,邊界就是黃河,金兵隨時可以輕易包圍汴京城,再加上趙家王朝的祖墳還在中山府,無論如何不可以放棄;第三,派親王、宰相作人質,肯定會如同打狗的肉包子回不來了,今後將進一步陷入被動。

可悲的是,宋欽宗以及宰執大臣李邦彥和張邦昌等人是一群膽小鬼,堅持要答應金人的條件。於是乎,宋欽宗不顧朝中以李綱為代表的其它主戰派的反對,親自選定自己的弟弟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一同前往金營。後文中您將知道,這兩個人都是皇帝命。

康王趙構是趙佶老師的第九個兒子,本來也就是個普通的親王,好事情根本輪不到他,如果沒有金兵入侵,估計趙構也就這樣在汴京城裏快快樂樂的度過普通的一生了。但是曆史終究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從此,趙構就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跌宕的人生旅途。

史書記載趙構“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鬥”,雖然沒有宋徽宗那樣的好文采,但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比起他的父親宋徽宗和大哥宋欽宗要強。要知道,出使金營這差事在和平時期不算什麼,現在可是兩國交兵,弄不好就永遠回不了汴京城,能有如此的膽量確實很難得。

公元1126年1月17日,康王趙構在宰相張邦昌的陪同下出使金國,同金國進行事關宋國生死存亡的談判,在宗望等人的淫威下,年輕的趙構“不卑不亢、意氣閑暇”,比起一味膽小怕事的張邦昌表現好多了,一度讓宗望覺得這個人不是真正的親王。

談判進行的十分艱苦,在過程中,形勢發生了對宋朝十分有利的變化。就在康王趙構出使金軍大營後不到一周,宋欽宗趙桓和李綱期盼已久的勤王大軍終於來到了汴京城下。而且此次勤王大軍都是戰鬥力相當強的西北軍隊,領軍將領便是西北種家的名將種師道。

提起北宋能征慣戰的戰將世家,民間總愛誇說“楊家將”,有號稱“金刀令公”的楊業,以及兒子楊延昭,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楊六郎”,後續的還有巾幗英雄穆桂英和楊文廣。其實,為北宋立下赫赫戰功的,還有“種家軍”,這是比“楊家將”更正規的“國軍”。

在屬於正史的《宋史》中,種家軍比楊家將的名氣大很多,比楊家將的作用大,隻不過楊家將由於《楊家將演義》這本書走上了舞台,英雄戰績被被渲染得過了火,而種家軍卻走進了曆史線裝書,知道的人不多,被淹沒於曆史大河之中了。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功勳蓋世無雙。不過,這裏的“種”讀chóng,而不是讀種子的zhong。

《水滸》第二回中寫道:好漢九紋龍史進,到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尋找師父王進,走到渭州(今甘肅省平涼市),遇到魯達(出家為僧後稱“魯智深”)。魯達聽說史進要找王進,就介紹道:“俺也聞聽他的名字。那個阿哥不在這裏。灑家聽得說,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這裏出現了“老種”和“小種”。“老種”是指種諤,是鎮守延安府的名將,也是種師道的叔叔;“小種”即指種師道,是鎮守渭州的名將。 北宋王朝把“老種”、“小種”都放在前線的關鍵崗位,足見其對“種家軍”的重視以及信任程度。

種師道和他的種家軍,忠於宋廷,保家衛國,在接到朝廷的勤王詔書後,這時的種師道已經75歲,本來已經退休在家,是中央政府在金人的進攻下,緊急召用他,授以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製置使等官職,令他火速前來勤王。

一接到趙老師的勤王命令,老將種師道便率領西北將士日夜兼程向汴京城進發,真是“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一路上還不斷發表公告“種少保領西兵百萬來”,對金兵進行戰術欺騙,終於及時趕到了汴京城下。

另一位勤王的知名人物也是來自西北地區,是個青年才俊,此人名叫姚平仲,乃是西北名將姚古的養子,姚家與當時陝西前線一帶的種家齊名,而姚平仲作為姚古的養子也是一員猛將,多次在與西夏國的作戰中立下戰功。

靖康元年一月底,宋朝的各地勤王大軍共計二十萬聚集於汴京城下,從人數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宗望的軍隊,勝負的天平已經開始向宋朝這一方傾斜。

看到這樣一片大好的形勢,宋欽宗趙桓後悔自己那麼爽快答應宗望開出的條件了,勤王的軍隊兵強馬壯,主力都是與西夏進行過戰鬥的西北軍,將領也都是響當當的人物,憑什麼還要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

於是,宋欽宗召集了所有的文武重臣召開軍事會議,商談如何應付目前的局勢。李綱提出目前金兵兵鋒很盛,不宜直接對攻,隻需重兵堅守,等待宗望的軍隊糧草基本耗盡撤退時從後麵追殺,追殺的最好時機應該是金兵北渡黃河的時候,破敵於半渡之中。李綱的這個計劃得到了老將種師道的讚同。

但是,年輕氣盛、同為勤王大將的姚平仲生平第一次見到了活生生的當朝皇帝,為在新皇帝麵前表現自己的戰鬥能力,也為了和同在西北戰場齊名的種家軍爭功,姚平仲向宋欽宗趙桓提出來了新的作戰計劃,偷襲宗望的大營,爭取活抓宗望,解救康王趙構於水深火熱之中。

屢戰屢敗的宋朝,已經被金兵折騰得沒有了脾氣,確實太需要一次勝仗來鼓舞人心和士氣了。年輕的皇帝也確實太需要一次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展自己的宏圖了,於是偷襲金軍大營的計劃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月初一的夜晚,姚平仲率領著大軍向完顏宗望的金兵大營殺去。剛剛攻進了金兵大營,四周燈火齊明,金兵就從四麵八方包抄上來!看來金人早就知道偷襲計劃,姚平仲再想帶著人馬突出重圍,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靠著部下的舍命保護,姚平仲單身匹馬衝出重圍,才避免了被殺死或者俘虜的命運。

本來,勝敗是兵家常事,隻要回去好好總結經驗教訓,也不算什麼大事。甚至像種師道事後說的那樣:敵人既已打退了我們一次,不會再做偷襲的防備,可以再去夜襲一次,定可取勝,宋軍還是有反敗為勝的機會的。

不幸的是,姚平仲太年輕氣盛,過於看重這次夜襲,原來希望靠著此次襲擊可以光宗耀祖,壓一壓種家軍的氣勢,同時他在皇帝麵前誇下的海口太大了,全軍覆沒無法交代。沮喪加害怕的姚平仲,不敢麵對這樣殘酷的現實,竟然拋下了部隊,拋下了對他十分信任的皇帝一個人逃跑了!這一逃,使他從一個勇赴國難、奮勇請戰的青年將軍墮落成為客觀上的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

姚平仲夜襲金營的計劃失敗了,後果非常嚴重,因為宗望的軍隊乘勝又一次來到了汴京城下,想渾水摸魚攻進汴京。關鍵時候,李綱組織軍隊殊死抵抗,再次擊敗了宗望大軍,關鍵時刻挽救了宋朝,挽救了宋欽宗。

宗望看到宋朝皇帝居然敢於在談判期間偷襲,心裏非常惱火,於是他把兩位宋國人質---康王趙構和張邦昌叫來,大加斥罵。軟骨頭的張邦昌被宗望訓斥後痛苦流涕,跪地求饒,而有誌青年趙構的表現卻是鎮定自若,神閑氣定。

這下可把宗望氣壞了,他認定這個所謂的康王肯定是個冒牌貨,是不是姓趙都很難說,因此派使者前往汴京城內,要求重新更換一位真正的親王前來談判,康王趙構奇跡般地從金營中全身而退。

“逃跑將軍”姚平仲逃跑作法使宋欽宗趙桓深受重擊,從此,他再也不敢招惹強大的金國人了,要什麼我們可以給什麼,喜歡誰就是誰。

宗望的使者來到了汴京城興師問罪,並且要求更換人質。於是,為了討好宗望,宋欽宗決定向主戰派動手了,免去李綱和種師道等主戰派的職務,然後命令另外一個弟弟肅王趙樞前往金營談判,以代替康王趙構。

在宗望兵臨城下的大軍威逼和肅王趙樞的退縮下,宋金之間的和議最終宣告達成。

宋金之間簽訂了“海上之盟”之後的第二份和約,宋朝這次是徹底的輸家,不僅賠償了大量的錢財,還割讓了河北三鎮,外加上貨真價實的肅王趙樞作為人質陪伴著金兵退回北方。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初十,金國的東路軍主帥“二太子”宗望帶著金軍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緩緩地向河北撤軍,曆時一個多月的第一次進攻汴京戰役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