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違反協議在金朝內部招降納叛不地道的行為,引起了金朝君臣的集體憤怒。宗弼的二哥宗望趁著張覺還在接待“天朝聖使”之時,率領大兵突然殺到,張覺猝不及防,來不及返回自己的老家平州,就如同喪家犬一樣逃進了宋軍鎮守的燕京城中。史料中沒有提到是否宗弼參加了這場戰鬥,但是作為宗望的部將,可以推測他也參加了這場戰鬥。
宋朝送給張覺的敕書,還有宋徽宗親筆所寫的詔書,上麵竟然有“吾當與汝滅女真”的語句,都落到了金人的手中。金人在平州得到了這些鐵證,憤恨不已,傾盡全力攻打三州,三州相繼失陷。
金兵攻占了三州之後,覺得並不解氣,知道張覺必然躲藏在宋軍營中,落水狗也要繼續打,便到燕京所要叛臣張覺。此時張覺已經改名為趙秀才,藏在郭藥師的常勝軍中,後來又轉移到軍械倉庫裏麵。金朝強硬地索要張覺,否則兩國刀兵相見。這下子宋徽宗慌了神了,也不管什麼君臣情誼了,密令王安中偷偷地把張覺絞殺,為了免除麻煩,順便把張覺的兩個兒子也給殺了,用木匣盛了三人的首級,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金人。可憐張覺,本來想在兩個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常他的可悲下場表明,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張覺事件以及後來宋朝君臣的懦夫行為使已經投降宋朝的原遼朝降將人心惶惶,心灰意冷,他們都埋怨宋朝寡恩薄情,做事太不仗義,關鍵時刻出賣自己的朋友。原遼朝降將郭藥師直接質問殺張覺的執行者知府王安中:“金人索要張覺的人頭,你就殺了他把人頭送去,如果所要我郭藥師的人頭,難道你也要把我的人頭送去嗎?”。王安中無法應對,沒有辦法在燕京繼續混下去,便辭職回朝,宋徽宗隻能安排蔡靖去作知府。
張覺事件使許多投降宋朝的遼國降將對宋朝的誠信度和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懷疑,也導致了在以後的宋金戰爭中發生了大量遼國降將再次投降金國的現象。在此之前,金人對宋人頂多是看不起,覺得官員是一群廢物,軍隊是一群誰都可以隨便捏的軟柿子。張覺事件後,宋徽宗給張覺的詔書中要滅亡女真的字眼使金朝增加了許多對宋朝的仇恨,認為宋朝覬覦金朝的領土,宋金之間在日後必有一戰。
隻不過此時遼朝的殘餘力量還在蠢蠢欲動,天祚帝還在叫囂反攻大陸,金朝把仇恨記在了心裏,準備時機成熟的時候狠狠地報複一下。宋朝招降張覺本來就是一個占小便宜的事情,最終結果證明還是吃了大虧。所以說,人是不能去占便宜,不管是大便宜還是小便宜,否則隻能自食其果,宋國的君臣們即將為自己的貪圖小利付出昂貴的代價。
張覺事件結束以後,宋金兩國的矛盾並沒有平息下來,由於燕山知府王安中無法控製郭藥師以及處理張覺事件交涉不利,宋徽宗改派宦官譚稹為河北宣撫使,負責處理與金朝的關係問題。在平滅方臘起義中立有大功的譚稹做事很死板,不知道機動靈活地處理複雜的宋金關係,這樣給本來已經是瀕臨崩潰的宋金關係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本來宋朝從張覺事件中應該吸取教訓,不要在金朝的內部招降納叛。當年宋金雙方在所立誓書中明確規定:“兩界側近人戶不得交侵,亦不得密約間諜,誘擾邊人”,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但是譚宦官可不管這一套,繼續做著開拓疆土的工作,哪怕這種工作破壞了宋金雙方協議召來金兵的報複也在所不惜。
最大的事件就是雲中三州的降宋。當年金兵攻擊在夾山的天祚帝時,遼朝雲中府管轄內的州郡,紛紛改換門庭投降金朝。金太祖任命宗翰為都統,鎮守雲中,自己則率領大軍回師,但是不幸在路上就病故了。就在宗翰赴上京奔喪期間,朔州、武州、蔚州這三州的軍民爭相叛逃宋朝,新任的河北宣撫使宦官譚稹覺得這是自己的“揚名立萬”的功勞,也不考慮這件事情的惡劣後果,派遣了軍隊去鎮守三州。
對於宋朝的屢次破壞盟約的行為,金朝很是生氣,鑒於當時的共同敵人遼朝還沒有最終滅亡,金人隻是把仇恨深深地記在了心裏,再加上主帥宗翰去金上京奔喪,並沒有立即刀兵相見。第二年,宗翰回到了雲中,不甘心吃“啞巴虧”,命令金軍突然襲取了蔚州,殺死了宋朝的守將,並且攻陷了宋朝應州所屬的飛狐、靈丘兩縣。宋朝丟點土地也就算了,最致命的是,宋朝給三州的宣撫文件也落到了宗翰的手裏,等於宋朝的招降納叛行為被金朝人贓俱獲,宗翰派出使者譴責宋朝的背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