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宋朝與金朝簽訂“海上之盟”,但宋朝廷上上下下卻把它當成了一張廢紙,沒有按照盟約的精神積極備戰攻打遼朝,而隻是指望在金朝攻打遼朝時來個順手牽羊。尤其是宋徽宗得知遼朝已經知道宋金結盟之事後,對於以前這個把自己的祖先打得滿地找牙的敵國大為恐慌,擔心遭到遼朝的報複,竟然下令扣留了金國的使者。這件事情後來為金國進攻北宋留下了借口。
宗翰、宗望等將領看到去宋朝約請一起出兵的使者如同去打狗的肉包子一樣一去不複返,便於公元1121年4月建議金太祖不要等宋朝軍隊的配合,靠著金兵現有的實力也可以單獨滅掉遼朝。屋漏偏逢連雨天,遼朝的內部也開始了“狗咬狗”的內鬥,能征慣戰的大將耶律餘睹被陷害被迫投降金朝,把遼朝的內部虛實情況都一鍋端給金太祖。於是金國再也不等宋朝的配合進攻了,於公元1121年12月開始進攻遼國,由於有耶律餘睹為先鋒熟門熟路,再加上遼朝內部爭鬥導致的離心離德,天祚帝也逃得無影無蹤,在燕京的大臣們擁立耶律淳為皇帝,遼朝滅亡看來隻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這樣的情況發生,形勢太有利了,宋朝君臣之前根本沒有想到,所以立即毫不留情地翻臉不認人,正式撕毀了兩國之間相互信守了一百多年的澶淵之盟。宋徽宗下詔書以收複燕雲十六州、恢複漢地、討伐無道昏君為名對遼國宣戰,任命自己的親信童貫和蔡攸(大奸臣蔡京之子)為正副統帥,率十五萬宋軍從京師出發。
童貫作到達前線後,本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原則,派人前往燕京勸降剛剛自立為帝的耶律淳。但是打心眼兒裏就輕視宋朝的耶律淳根本不理這一套,絲毫沒有顧及到“兩國來戰,不斬來使”的國際法準則,直接就把使者給殺了。
皇帝不投降,但是不代表大臣們沒有想法,一些當地的官員看到遼朝距離滅亡不遠了,紛紛開始投入到宋朝的懷抱。宋朝這種“趁火打劫”的不道德行為,終於激怒了燕京的遼朝皇帝耶律淳,於是決定與宋軍決戰,好好教訓一下這些一百年前的手下敗將。遼朝的軍隊對生龍活虎的金兵沒有戰鬥力,但是畢竟有心理上的巨大優勢,對付更為軟弱的宋軍還是綽綽有餘,並且這些宋軍還是由童貫這個飯桶來指揮的。
結果可想而知,宋軍還是保持著一如既往的沒有戰鬥力,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宋軍不堪一擊,在燕京城下重複了宋太宗時代的“高粱河大敗”,被殺得慘不忍睹,不得不退回到雄州才安頓下來。
此戰遼國雖大獲全勝,但在戰略上的被動局勢並沒有得到絲毫的改善,內部還是危機重重。登基幾個月後,心力交瘁的耶律淳一病不起,駕著仙鶴到西方旅遊去了,群龍無首,燕京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在強硬派大臣蕭幹等立耶律淳的妃子蕭後為太後,主持國政。同時迎立天祚帝的次子、臭名昭著的秦王為帝,這一下就深深地把風雨飄搖的政局進一步推向混亂。
朝中的主降派大臣、漢人宰相李處溫暗中與童貫勾結,準備裏應外合,出賣燕京給宋朝,但是還是做事不機密,被報告給了蕭後,逐以交通宋人之罪處死李處溫。此舉使漢人更加重了同契丹人之間的隔閡,更多的大臣開始尋找所謂的“第二條道路”。這些人的傑出代表就是遼朝涿州守將郭藥師。郭藥師所率的常勝軍一萬人為遼軍精銳,向來為遼國所倚重。他本來就對蕭後和蕭幹不滿,並且遼朝已經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認為目前隻有歸附宋朝才是“光棍不吃眼前虧”的明智之舉。
郭藥師獻涿州降宋的消息,震動了燕京朝野,也打開了宋朝軍隊通往燕京的大門。降將郭藥師建議童貫燕京小朝廷此時內憂外困,人心惶惶,有機可趁,可以命大將劉延慶率軍十萬,郭藥師自己為向導,再度進攻燕京。童貫也覺得這個計策不錯,此行必勝,於是同意了他的建議,命令劉延慶率領軍隊進攻,一舉拿下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