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李道人獨步雲門(3)(2 / 2)

小兒有命終須救,老子無書把甚看。

李清自唐高宗永徽五年,行醫開鋪起,真個光陰迅速,不覺過了第六年,又是顯慶五年、龍朔三年、麟德二年、乾封二年、總章二年、鹹享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調露一年、永隆一年、開耀一年,一總共是二十七年了。這一年卻是永淳元年,忽然有個詔書下來,說禦駕親幸泰山,要修漢武帝封禪的故事。你道如何叫做封禪?隻為天下五座名山,稱做五嶽。五嶽之中無如泰山,尤為靈秀,上通於天,雲雨皆從此出。故有得道的皇帝,遇著天下太平,風調雨順,親到泰山頂上,祭祀嶽神,刻下一篇紀功德的頌,告成天地。那碑上刻的字,都是赤金填的,叫做“金書”。碑外又有個白玉石的套子,叫做“玉檢”。最是朝廷盛舉。那天帝是不好欺的,頌上略有些不實,便起怪風暴雨,不能終事。這也不是漢武帝一個創起的,直從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曾封禪。後來隻有秦始皇和漢武帝兩個,這怎叫得有道之君?無非要粉飾太平,侈人觀聽。畢竟秦始皇遇著大雨,隻得躲避鬆樹底下;漢武帝下山,也被傷了左足。故此武帝之後,再沒有敢去封禪的。那唐高宗這次詔書,已是第三次了。青州地方,正是上泰山的必由去處,刺史官接了詔,不免點起排門夫,填街砌路,迎候聖駕。那李清既有鋪麵,便也編在人夫數內,催去著役。

其時青州自有了李清行醫,羞得那幼科先生,都關了鋪門,再沒個敢出頭的。若教他去做夫砌路,萬一小兒們有個急病,一時怎麼就請得他到,討得藥吃?因此合郡的人,都到州裏去替他稟脫。少不得推幾個能言會語的做頭,向前稟道:“現今行醫的李清,已是九十七歲近百的人,有甚麼氣力當夫?我們情願替他出錢,另雇精壯少年應役,仍留他在鋪裏,也好保全我一州的小兒性命?”原來李清開鋪這一年,依還說是七十歲。因此人隻認他九十七歲,那知他已是一百六十八歲了。從來律上凡七十以上的,即係是年老,準免差役。所以合郡的人,借這個名色,要與他雇工替役,仍留他在鋪行醫。豈知州刺史是嶺南人,他那地方,最是信巫不信醫的,說道:“雖然李清已有九十七歲,想他筋力強健,盡好做工,怎麼手裏撮得藥,偏修不得路?不見薑太公八十二歲,還要輔佐周武王,興兵上陣。既做了朝廷的百姓,死也則索要做,躲避到那裏去?總便他會醫小兒,難道偌大一座青州,隻有他幼科一個?查他開鋪以來,隻得二十七年,以前的青州人家小兒,也不曾見都死絕了。怎麼獨獨除下他一個名字,何以服眾?”隨他合郡的人,再三苦稟,隻是不聽。急得那許多人,就沒個處置。都走到李清鋪前商議,要央個緊要的分上,再去與州官說。

李清道:“多謝列位盛情!以我老朽看來,到不去說也罷。你道一些小事,有何難聽。那州官這等拘執,無過慮著聖駕親來,非尋常上司之比,少有不當,便是砍頭的罪過!故此隻要正身著役。恐怕雇工的做出事來,以後不好查究。做官的肚腸,大概如此,斷然不肯再聽人說。但我揣度事勢,這詔書也多分要停止的。在麟德二年一次,調露元年又一次。如今卻是第三次。既是前兩次不來,難道這一次又來得成?包你五日裏麵,就有決裂。不若且放下膽,憑他怎生樣差撥便了!”眾人聽了這篇說話,都怪道:“眼見得州裏早晚就要僉了牌,分了路數,押夫著役,如火急一般,那老兒倒說得冰也似冷。若是詔書一日不停止,怕你一日不做夫!我們倒思量與他央個分上,保求頂替,他偏生自要去當。想是在鋪裏收錢不迭,隻要到州裏去領他二分一日的工食哩!”都冷笑一聲,各自散去。豈知高宗皇帝這一次,已是決意要到泰山封禪,詔下禮部官,草定了一應儀注,隻待擇個黃道吉日,禦駕啟行,忽然患了個痿痹的症候,兩隻腳都站不起來,怎麼還去行得這等大禮!因此青州上司,隔不得三日之內,移文下來,將前詔停止。那合郡的人,方信李清神見,越加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