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祖國醫學理論可知:十二經脈在體內各屬於一定的一髒腑,陰經屬髒而絡腑,陽經屬腑而絡髒,組成表(陽)裏(陰)相合的聯係;各經之間又互相銜接,成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各條經脈還分布有一定的穴位,這是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
穴位又分為俞、募、郤穴。
俞穴。十二經俞穴,是五髒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髒腑的俞穴都分布在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是督脈之氣通於足太陽膀胱經,並輸注於內髒的部位。
募穴。十二經募穴,是髒腑之氣聚集於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與背俞相對應,其分布一前一後,其屬性一陰一陽。募在前胸腹部屬陰,命在後背部屬陽。
郤穴。十二經部郤穴是髒腑經絡之氣,曲折彙聚的孔隙,其穴大多分布在肘、腕、膝、踝關節附近。一般用來作經絡診斷的要穴和治療急性病。
在治療上還分為井穴、滎穴、合穴、原穴。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再配合天幹地支,辯證補瀉。如陽經按陽時補穴,印子補井,寅補滎、辰補俞、午補經、申補合、戌補原;陰經按陰時補穴,即醜補井、卯補滎、巳補俞,未補經、酉補合,亥納原。亦即陽幹注腑,陰幹注髒。
中醫基礎理論認為,以經穴為主體的俞穴主要具有三大作用,即在生理方麵,它是髒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在病理方麵,它又是內在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在治療方麵,它更是施展針灸操作同時也是氣功點穴的具體部位。即辯證施治方法,取原穴固其本,取絡穴通其經,取經穴疏其血,取井穴開其竅,取郤穴活其絡,以求強化機體,協調氣血。隻有通曉人體經絡以及氣血運行規律,才能按時循經取穴,手到病除。
如果說作為一個為他人治病的氣功師,一不知人體經絡走向,二不知穴位所在,三不知瀉實補虛,是不能稱其為氣功師的。以我之見,對一個氣功師的評定,首先也要看他具不具備醫學知識,否則,那將是名實難符,顯然也不秘於氣功師隊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