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退無可退,中產也就這樣了吧(2)(2 / 3)

短信、微博、郵件,要克製著,不動聲色地催稿。

他不交稿,你還不能說他不講信用。

他一句“沒靈感”,“寫得不好拿不出手”足以讓你理解萬歲,還覺得他德藝雙馨,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還有校對。天哪,雜誌都印出來了,錯了一個字,是普通字就算了,錯在關鍵字,把鄧小平爺爺錯成了“鄧水平”。這個錯誤,雜誌要出了街,殺頭,都有可能。怎麼辦,那一麵頁碼,幾萬張,全部銷毀。

……

好在第四期就打開了局麵。

第四期正是九月。

封麵主題,當仁不讓是“九一八”。

曆史回望、打撈、印證、反思。

還有近年來,國內民眾保衛釣魚島的愛國遊行。

都做得中規中矩。

但有一篇小文章,被坊間傳遍。

這篇小文章引起爭議,又似乎在我的意料之中。

臨開機印刷前一分鍾,我還在想,該不該放這篇文章。

我還是想冒險一下,因為雜誌不溫不火地做著,不是我的性格。

這篇小文章是什麼呢?並非出自哪個名家,而是騰訊網的一篇舊報道。

一篇講日本社會並不待見“右翼”主張的文章。並由此延伸,聊了聊兩國針對“愛國”的不同教育。

為什麼火?因為讚的、罵的,都有,而且理由,一萬個充分。

讚的說,值得反思,反思國人心態,反思國人教育。

罵的說,漢奸媒體,紀念日前說日本鬼子的好,滾出去。

任微博上數萬個@鑒史,我們無動於衷。

笑罵由人。

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人們知道有本雜誌叫《鑒史》。

連大寶都花了二十二塊錢買了雜誌,晚上散步時悄悄問我:“你這樣辦雜誌,會不會有什麼風險?”

我問這位中國最基層政府單位的宣傳科長:“柴科長,你說的風險是什麼?”

“政治風險。”大寶說。

我答道:“我會把握這個度,盡管這個度,從來都是你們宣傳部門說了算。”

大寶的提醒,我當然牢記著。

可有時候又沒辦法,雜誌要脫穎而出,必須要有個性,而個性又和危險性成正比。

真正的如履薄冰。

為了提高關注度,我出了個主意,讓讀者點題,讓讀者決定下一期封麵報道的主題。

微博上反響很熱鬧,投票最高的題都是地雷陣。

曆史上的中產階層,我們做了。

曆史上的造神運動,我們做了。

曆史上的憲政改革,我們做了。

曆史上的學術自由,我們做了。

汽車、名表、高爾夫、遊艇會廣告都進來了。

全是男人品牌。

第八期後,終於有了盈利。到了第九期,一算賬,兩期盈利就補上前八期的虧空。

關鍵是名聲出去了。

名聲有了,就有了一切。

一些高傲的學者,開始轉發@鑒史的微博,因為當期有他們的文章,因為他們想引起我們的注意,向他們約稿。

洪總設宴款待,酒過三巡,洪總問我:“下期的主題是什麼?”

我說:“曆史上的官員財產。”

洪總聽都沒細聽:“好,讓曆史介入現實,讓曆史照亮夢想。”

洪總這句話,成了《鑒史》的墓誌銘。

現實確實介入了,但始終沒有照亮夢想。

《鑒史》在這一期玩完了。

“曆史上的住房製度”,整個專題基調一點問題都沒有,列舉中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的住房政策。比如: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朝廷官員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員的工資,實行“秩石製”,直接發糧食當工資。官員職位再高,也僅僅意味著他能領到更多的糧食,並沒有其他特權。唐朝時,皇帝會給官員分土地。然而,皇上給的地,和官員任職的地方常常不一致。而且按照唐朝末年之前的規矩,一旦官員退休,在職時的俸祿一律停發,這地也得還給皇帝。宋朝,政府的住房政策,兼顧到了社會最底層的人。元朝,嚴禁蒙古官員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