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世界部分國家的基礎教育改革
一、20世紀基礎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教育是上層建築組成部分,其發展受到政治、經濟等諸因素影響和製約。考試屬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和變革也必然受到教育方針、教育目標發展的影響和製約。即社會的不斷變革,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也必然不斷適應這個改革,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是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的考試也是如此。在20世紀的100年中,伴隨社會的發展,世界範圍內較大的教育改革有三次。
1.教育改革發生在20世紀初。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他用現代教育的思想批判了傳統教育的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的觀點。提出了活動中心、兒童中心、兒童興趣中心的教育思想。他主張“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提出教育要“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課程、教材要和兒童生活經驗聯係,要求課程必須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杜威的教育思想影響美國教育幾十年,也影響世界各國的教育。
2.教育改革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學術界人士對“生活適應”的教育思想提出強烈批評,要求教材要反映世紀科研新成果。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促進了美國這次教育改革。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提出了加強教學、科學、現代外語三門基本課程,於是出現新數學、新物理一係列新教材,雖然這些教材由於太深、太難,到20世紀70年代被棄之不用,但它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
3.教育改革是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這次改革主要受教育外部與教育內部兩個因素的影響。從教育外部來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而帶來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與社會的深刻變化,國際局勢趨於緩和而經濟競爭日益激烈,要求教育適應這項變革而進行改革。從教育內部看,一是在世界範圍內中等教育的普及與終身教育思潮的興起;二是一些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的下降,形成了教育的危機感,如,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公開信“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就反映了這個問題。在這之後,美國提出了一係列課程改革方案。如,1991年,布什總統提出了《2000年美國教育發展戰略》。同時,英國、法國、日本也在進行教育改革。80年代興起的這次改革,對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影響很大。
綜觀世界上的三次教育改革,不難發現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任何的教育目標都是要依靠課程來實現的。即每一次課程改革總是以某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為指導,以新的課程內容或方法做保證。同時,也促進了各國考試改革的進行。
二、世界部分國家的基礎教育改革概述
1.美國。1997年以來,美國政府積極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此次改革是以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為根本目標,以州政府統一教學大綱,統一考試為主要標誌的提高全國教育水平的改革運動。主要內容與措施如下:
第一,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把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建立在“信賴、敬重、責任、公平、關懷、公德”六個方麵。政府建立法規,建立青少年品德教育研究機構與實驗基地。提供教育資源和網絡服務。
第二,由州政府製定統一大綱嚴格教育標準,改變教與學由學校放任自流現象。
第三,統一考試。由州政府組織統一考試,增加了考試內容,提高了難度,及格分數線由1996年的55分,提高到2000年的65分。
第四,製定獎勵措施。製定明確的學業獎勵的措施,鼓勵學生勤奮的學習,改變傳統的自動升級製度,規定隻有考試合格才能升級。優秀學生升入好的大學,還可獲得獎學金,以促進學生不斷努力學習。
第五,提高教師質量。製定優秀教師標準並發證書,推行獎勵優秀教師政策。對不合格教師實行培訓等。
第六,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基礎教育改革。成立百萬人的義務輔導大軍,幫助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動員軍隊誌願人員與大學生參加義務輔導活動。政府在保證改革經費前提下,還大力推廣“特許學校”,采用私營和企業管理模式,管理上充分享有辦學自主權。
2.英國。1997年以來,英國在教育的改革上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製定《教育改革法》。英國1998年頒布《教育改革法》,首次設置國家課程,並製定了課程標準。1999年英國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規定了四項發展目標與六項基本技能:精神方麵的發展、道德方麵的發展、社會方麵的發展、文化方麵的發展,交往、數的處理、信息技術、共同操作、改進學習、解決問題。
第二,加強特色學校。這類的學校是具有專業教育性質的學校,它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與特點,側重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比如:技術、語言、體育、藝術等。
第三,加強對教育的質量監測評估。政府規定,公立文法學校畢業生,必須有90%的學生,在普通中等教育證書的考試中,至少有5門課程得到最高層次的成績。英國的教育標準局,負責對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質量標準的製定與督導評估。
3.法國。1995年9月,法國政府總理和教育部長決定成立“學校思考委員會”。1996年6月,該委員會向政府總理提交了《為了學校》的報告,對法國教育改革提出21條建議,涉及基礎教育的主要有:要使所有的法國人都掌握最起碼的知識;消除過早的學業失敗;簡化教學大綱;引導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向;加強學業指導;提高中小學校長的地位等。
1998年,法國提出高中課程改革,主要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第一,確立高中的地位與職能。“高中是共和國的機構”,是決定性的教育階段,“高中應培養學生成為積極和團結的(法國)公民”。高中要組織各種活動:教學、集體生活、對外交流、師生聯係等。這些活動要有利於知識傳授,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真誠和對真理的追求。
第二,提出“共同文化”的概念。就是高中生應學習的共同課,包括認識世界和履行公民義務的基礎知識、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技能,涵蓋文學、人文科學、藝術、科技、外語和體育等。高中要傳授基礎科學文化知識,以掌握當代世界變化的關鍵;高中學生還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功能。
第三,重新確定高中的學製與課程係統。一年級為定向年級,從高中二年級開始根據不同科類增減課程。高中畢業年級開設哲學思考課,引導學生探討“人類生存條件”的普遍問題,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各類高中之間開設若幹“過渡班”便於溝通。
第四,重視學生的在校輔導。學校組織教師免費輔導學生學習。
第五,希望高中與經濟及文化環境相協調。包括與工業企業的聯係,相互受益,安排實習,重視實踐等。
第六,構想未來的評估方式。高中會考繼續存在,重視理科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減少考試,走向教學過程的考試,建立跨學科的綜合開卷考試等。